具有恒温特性
我们如果有兴趣用温度计插到蜂巢的中心子圈范围里测量一下温度,就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早晨,室外气温是22℃,子圈里的温度是35.5℃;中午,室外气温升高到32℃,子圈里的温度是35.6℃;深夜,室外气温降低到17℃,子圈的温度是35.4℃。原来,无论早春还是炎夏,无论天阴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蜂巢子圈范围内的温度却总是维持在35℃到36℃之间的恒温。
蜜蜂属于节肢动物。它在动物界里,相对于脊椎动物来说,属于低等动物。但是,我们从整个舞群看,一群蜂却象高等动物一样,具有调节“体温”的惊人本领。那么,小小的蜜蜂是怎样调节蜂巢温度的呢?
原来,每一只蜜蜂都是一个小小的发热器。特别是当工蜂通过运动发热时,产生的热量更多。当千万只蜜蜂集结在一起,以一定密度分布在立体的蜂巢里时,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以无数工蜂的身体为屏障的、可以调节的恒温器。这个活的恒温器在蜂巢中心子圈范围内造成了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小气候。工蜂对巢温的变化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当子圈里的温度略有降低时,它们会相应向子圈集中,使这个活屏障外表紧密,以减少散热面。同时通过工蜂运动发热,使子圈温度不再降低;当子圈里的温度略有升高时,它们会相应地散开,使这个活屏障外表松散,以相应增加散热面,使子圈温度不再升高。
在蜂巢中心四季如春的小天地——子圈里有一只轻易不出门的蜂王。它是全群唯一雌性器官发育完全的蜜蜂,关系着这个蜂群的盛衰和存亡。因此,蜂群为了保护它,不惜赴汤蹈火。有人为了拍摄蜜蜂的生活,将蜂箱的箱盖、箱板全部拆除,让蜂群赤膊在冷库里整整冻了三个小时,蜂群就在蜂巢中心抱成了一团,在空荡荡的蜂巢中看到的,就只有黑乎乎的一个“越冬蜂球”。
在自然环境中,当蜜源丰富、蜂群活跃时,“恒温圈”就会大于原来的子圈,蜂王产卵的范围就越大,子圈就变大了。子圈越来越大,蜂群也就会越来越发展;当秋末或蜜源减少时,蜂群活动就相对遏制,“恒温圈”就会小于子圈。蜂王产卵范围越来越小,子圈也会越来越小,蜂群就停止发展,进入度荒期或越冬期。
当外界气温继续升高,工蜂用疏散的办法还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时,许多工蜂就会爬在巢脾上、巢框上、箱壁上和巢门口不停地扇动翅膀,好象人们在夏天借扇扇子驱暑一样。特别有趣的是,在炎热的夏季,当工蜂用扇风的方式还不足以降温时,一部分工蜂就会出巢寻找水源。它们将采回巢的水珠分散在巢内各处。另外一部分工蜂同时加强扇风,促进水份的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使子圈内的温度不再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