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寻谜
鸡皮疙瘩与汗流浃背为体温之表征,但是,对于无限丰富的体温变化来说,这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万物之灵的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机体内具有一套自动调节体温的系统。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体温是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自主而迅速地执行产热和散热两大功能,使身体保持恒定温度。当人体处在烈日炎炎、暑气逼人的夏日里,作用于皮肤的热刺激和血液温度的轻微变化,可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舒张,促进皮肤向外直接散热。如果这还不能充分散热,使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与此相反,当人体处在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冬天,冷刺激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广泛收缩,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皮肤散热;同时使骨骼肌紧张度增强,代谢率提高,出现“寒战”,增加产热量。一般人体的温度维持在27℃左右,如果体温低于31℃以下,或者高于42℃以上,常常会引起人的死亡。
但是,引起死亡的体温界限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1980年夏天,美国南部遭到一次强烈酷热波的袭击,有一个美国人因体温高达42℃而生命垂危,经亚特兰大医院医生的尽力抢救,他居然恢复了健康。几年前,美国芝加哥有位妇女在零下气温的严冬季节里,只身在人行道上躺了一夜,她的体温降到20℃,医生采用逐步升高体温的办法使她得救了。
事实上,人体的温度并不是绝对恒定的,在较小的范围内出现波动是常有的事,并且人体各部分的温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直肠温度平均为37.5℃,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平均为37.2℃,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5℃,平均为36.8℃。腹内的温度较胸内高,而肝内的温度又比腹内其他器官高,肝内的温度能达到38~39℃。手指尖的皮肤温度较低,在30℃左右,足趾尖的皮肤温度有时只有25℃。在一昼夜之中,体温也有波动。一般在清晨时体温最低,然后逐渐上升,到傍晚达最大值,晚上的体温又开始下降,直到次日清晨达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波动常在1℃之间。
人的体温还与性别、年龄、情绪状态等有关。妇子体温一般略高于同龄男子的体温,而女子的体温,又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动。女子月经期的体温比平时低0.2~0.5℃,而在月经前和妊娠期则稍高。这种体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的变化而引起的。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整,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机体调节温度功能较差,尤其是早产儿,体温更容易波动。儿童的新陈代谢能力较强,体温一般比成年人略高,而老年人新陈代谢能力降低,体温一般就比成年人略低一些。
人体温度的变化,与人体的活动情况有很大关系。当人从事剧烈的劳动或运动时,体温暂时升高1~2℃,像运动量较大的马拉松运动,运动员长时间的奔跑,肌肉活动比较剧烈,人体温度也上升较高。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强,也会造成体温稍有升高。
因此,人体的温度并不是绝对恒定的,在较小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范围,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