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帛画再现谜题
在马王堆1号和3号汉墓的内棺,分别覆盖着一幅“T”形帛画,内容也大致相似,尤以1号墓的引人注目。在棕色的绢地上,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神话传说及人物等栩栩如生的图像,为我国考古发现中罕见的艺术杰作。并且其线条流畅、绘画精巧、内容丰富、充满想像。一出土便被列为世界上最贵重的艺术珍品之一。
首届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8月末在长沙举行。作为会议东道主之一的湖南省博物馆特地为与会专家学者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节目:让大家观赏“T”形帛画等一批平日不展出的真品,仅仅半天时间,半天之后即送回仓库密藏。观赏时,有军人在远远的地方持枪站立,警惕地守卫着这批真品。
帛画全貌
帛画全长205厘米,上宽下窄,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习惯将其内容分成代表天上的上部,代表人间的中部以及代表地下的下部。但是,具体的解释,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超过40篇。
关于帛画的名称,有“T”形帛画、画幡、铬旌、非衣、嵌旌、怃等6种叫法之争。关于其内容的解释,分歧最大,总体内容的解释有8种之多,具体形象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这也正是需进一步破译的。
帛画上部内容
帛画顶部的正中为人首蛇身像,人首披长发,发的末端搭在蛇身上,上半身穿着蓝色衣,足以下为红色的蛇身,环绕蟠。右上方有大形的红色太阳,中有金鸟(有人说这是祖先关于太阳黑子最早的形象化记载,连美国大文学家海尔也认为这比西方早约2000年),太阳下面为扶桑树,树叶间有8个小形的红色太阳,并有一龙飞舞其间。左上方为新月形,月上载有蟾蜍和月兔,月下有一女乘云飞腾(似属嫦娥奔月)。
帛画中部内容
帛画中部,占1/2画面,由龙、禽、人物等图像构成比较特殊的轮廊,构图诡奇,繁缛生动。最上边由花纹、鸟纹构成三角形的华盖,其下的鸟在飞翔,两侧由双龙交蟠于壁中,壁下系彩羽并悬一磬,彩羽上还立有两只相对的人首鸟身像。一老年妇女(专家证实确为墓主人的遗像)在拄杖缓行,后有3个侍女随从,前有二人跪迎,并捧进盛食品的案,案上置有鼎、壶和重叠的耳环等。
帛画下部内容
帛画下部所占部位极少,正中一力士手托代表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力士脚下横跨一条大蛇,两侧各绘一巨龟,口衔云气纹,背上立一枭。下部的两侧,画有回首相对的两兽。
关于“T”形帛画的象征的争论还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
湘潭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周士一老先生曾去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工作两年,为李约瑟博士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周易》。1990年8月,周老先生应邀去英国剑桥庆祝李约瑟博士90寿辰,他带去的礼品是他的一位青年朋友古敏工笔临摹的“T”形帛画分解图。
周士一将15幅“T”形帛画的分解图一一展开,并运用中国古代天文数学进行说明。
如今,这15幅“T”形帛画的分解图已经永远地保存在世界上最美的小河——剑河边上的李约瑟研究所。那里没有都市的尘嚣,有的只是田园的静谧。
国之瑰宝——素纱禅衣
在引人注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素纱禅衣是一件令人惊叹的稀世珍品。它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其重量包括厚实的领和袖口锦边在内,还不到现在的一两,只有49克。禅衣薄如蝉翼,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制作工艺最精和最轻薄的一件丝绸衣服。
纱,是丝织物中一种单色、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织物。在我国古代,称方孔丝织物曰“纱”,纱的经丝和纬线纤细,交织成的孔眼较大,其透光面积一般在75%左右,而且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再由于纱织物质地轻柔透亮,故在我国古代的诗中,就有“轻纱薄如空”的描述。方孔平纹织物,何以称之纱?一是与丝织物的生产分不开,因为古代丝织物的出现,首先是生产上筛网的需要,由于这种织物的孔眼,只能通过小小的沙粒,故名这种织物为纱(沙)。二是纱织物的经密和纬密都比绢、缣稀少,故纱字形声由“系”和“少”组成。纱织物是我国战国秦汉时期的高级丝织品种之一,又因纱织物轻柔透亮,它就成了秦汉时期做夏服和内衣的一种非常流行的织物。据《中草古今注》记载:“纱衫,盖三代之衬衣也”。相传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战于荥阳,刘邦归帐,汗透中衣,遂改名为汗衫。因此,在我国使用丝织物作纱衫,在西汉初期就开始了,也就是说,汗纱的使用,在我国至少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据丝织物研究专家鉴定,素纱的织物密度稀疏,经密为58根/厘米,纬密为40根/厘米,每平方米的织物重15克,经纬丝的直径很细,经纬丝的投影宽为0.08毫米,蚕丝的纤度极细,单根丝为10.2~10.3旦,这样微细的蚕丝,不仅和近现代缫出最精细的蚕丝十分相当,和现代轻柔透明的乔其纱织物也无两样。这充分体现了织造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