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脸鲷奇特的闪光鱼
1964年,海洋生物学家戴维.弗里特曼在红海首次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光脸鲷。
这种小鱼身体只有7~10厘米,生活在红海和印度洋的不到10米深处,或者在较深的珊瑚礁上面,发出的光十分明亮,在水下距离鱼18米处就能发现它。一条鱼所发的光能够使离它二米远的人在黑夜看出手表上的时间。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到目前为止,光脸鲷是陆上、海上所有发光动物中发光高度最高的一种发光动物。
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光脸鲷的眼睛下缘不仅有一个很大的新月形发光器官,而且还具有一层暗色的皮膜,附着在它的发光器官的下面。皮膜一忽儿上翻,遮住了发光器官,一忽儿又下拉,好似电灯开关一样,一亮一熄,闪耀出蓝绿色的光。这种奇妙的闪光现象,在鱼类中是十分罕见的。
白天,光脸鲷隐匿在洞穴或珊瑚礁中,仅在投有月光的夜晚才冒险出来,常常12~60条一起活动,多时可达2000条。它们不成线状排列,而成球形列队。当它们拉下皮膜时,群鱼的发光器官好似无数的明亮星星,组成丁一个巨大的火球,以此来引诱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作为自己的食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招来了一些大型的凶猛鱼类。当它将要受到威胁或袭击的时候,立即就巧妙地拉上了皮膜,顿时漆黑一团,乘机溜之人吉。光脸鲷的正常闪光是每分钟2—3次,受到惊扰时,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可以达到75次,以此来模糊敌人的视线,这就是它逃避敌害的又一种方式。
象许多其他鱼类一样,光脸鲷的发光也依赖于共生发光细菌作为它的光源。据测定,这种鱼的一个发光器宫中大约有100亿个发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到鱼的发光器亡上,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寄主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它们也帮助寄土引诱食物和逃避敌害。由发光细菌共生而引起的发光现象。甚至在动物体死后的几小时,还能继续发光。
最近,一位晦洋生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捕捉列的光脸鲷故养在室内的水族箱内,同时做了一个能闪光的光脸鲷的精细模型。当模型故人水族箱的时候,光脸鲷就纷纷向模型游来,并拉下皮蟆,闪显出蓝绿色的光。这说明了光脸鲷的闪光彼此联络的信号,也是它们群居生活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