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鱼类的瑰宝——中华鲟
中华鲟为海栖鱼类,如同大麻哈鱼、鲥等溯河性鱼类一样产卵时溯河而上,它可由海中沿长江而上溯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带江段产卵。它的头尖,吻长,口可以伸成简状,口的周围有四条触须,身上披有五行大而硬的骨鳞,体长达3米有余。我国古代称之为“”。
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时期存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鱼鲨、鳐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胳是软骨,尾巴同鲨鱼一样是歪尾型的,但身体披有五行坚硬的骨鳞,所以它独树一帜,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学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古代鱼类演变进化的活化石。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常见的多为250公斤左右,所以有“长江鱼王”之名。中华鲟不仅个体大,产卵量也高,一条性成熟的雌鱼可产100万粒卵。产卵量如此之大,为什么产量却很低呢?原因在于:一方面,它们的个体大,性成熟慢,一条雌鱼往往要10多年后才能成熟,更奇怪的是,性成熟的雌鱼并不年年产卵,而是二、三年才产一次卵,因此“鱼丁不旺”。另一方面,它产卵时由海中长途跋涉,千里迢迢溯至长江的四川川江狭窄江段,由于鱼群集中,大批亲鱼还来不及生儿育女就被人捕捉,使亲鱼减少。再就是中华鲟产卵季节,也正值其他杂鱼的生活旺季,所以产出的鲟鱼卵又成了这些杂鱼的营养食品。
近些年来,在长江水面上兴建了拦江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和一些名贵的溯可鱼进入产卵场的道路,危及了中华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