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奥地利(1780—1812)

时间:2024-11-22 02:59:02关键词:奥地利

维也纳剧院林立,从富丽堂皇、专演古典戏剧的舞台到在临时舞台上收2便士的独幕剧的小剧场,应有尽有。最古老的定期剧场是凯恩特奈尔托剧院(K?rntnerthor),为市政厅于1708年所建。剧作家兼演员施特拉尼茨基,以意大利的丑角为蓝本,塑造了汉斯沃斯特(Hanswurst)这个嘻嘻哈哈的小丑。通过他,日耳曼人见到了自己可笑的怪癖。1776年,约瑟夫·波拿巴二世大力支助布格剧院,在这座有着古典式正面的建筑里演出了古今最杰出的戏剧。不过,最豪华的戏院当数希卡内德于1793年建的维也纳剧院。此人曾为莫扎特的《魔笛》作词,并出演剧中帕帕杰诺一角。他利用当时各种所知的机械装置来配合演出。剧中景色的壮观,即使真实的事物相形之下也大为逊色,常使观众叹为观止。贝多芬的《费德罗》即在此剧院首次公演,更为希卡内德增添了不少光彩。

艺术-奥地利(1780—1812)

在维也纳,当时只有一种艺术的成就和光彩可与戏剧颉颃。它不是建筑,因为自1789年后,奥地利巴洛克式建筑已步入下坡。它也不是文学,因为教会加重了诗才双翼的负担,使它无法任意翱翔,格里尔帕策(Grillparzer)的时代也还没有降临。斯塔尔夫人说,在维也纳,“人们不大读书”,每天的报纸足以满足他们对文学的需求。《维也纳时报》(Wiener Zeitung)和《维也纳杂志》(Wiener Zeitschrift)都是一流的。

不用说,维也纳首屈一指的艺术成就是音乐。在奥地利和日耳曼,家庭即是文明的源泉和城堡。对于他们而言,音乐与其说是职业音乐家借以维生的技能,毋宁说是家庭业余的消遣艺术。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家中都有乐器,有些还能随时组成四重奏。人们偶尔订票去听一场音乐会,但公开演奏大多数是不收门票的。虽然如此,维也纳音乐家仍多如过江之鲫,由于僧多粥少,大都潦倒不堪。

他们究竟如何能活下去呢?多半是接受邀请到私人家中演奏,或将曲子呈献给富有的贵族、教士或商人(有的预先谈好了酬劳)。也幸亏两个世纪以来,爱好音乐、演奏音乐、赞助音乐,已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传统,因此音乐才能在维也纳发扬光大。约瑟夫二世、利奥波德二世都热心推动和鼓励音乐。鲁道夫大公既是贝多芬的学生,也是他的保护人。埃斯泰尔哈吉家族世世代代也鼓励音乐。我们曾经见到:约瑟夫王子请海顿担任埃斯泰尔哈吉宫(匈牙利的凡尔赛宫)管弦乐团的指挥,曾达30年之久。他的孙子米可罗·尼可劳斯·埃斯泰尔哈吉王子则聘请贝多芬为他家的管弦乐团作曲。利赫诺夫斯基王子不仅支持贝多芬作曲,还成为他的好友,有一段时间还请他住进宫中。波希米亚世家的罗布可维兹王子与鲁道夫大公、金斯基公爵共同支持贝多芬作曲直到他与世长辞。此外,我们还得加上希维顿男爵,他不仅给予音乐家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他费尽心思,为音乐家寻找工作或寻求津贴:他介绍海顿进入伦敦的社交圈,他接受贝多芬呈献的第一乐章。他在维也纳组织由25位贵族人士组成的音乐协会,以沟通作曲家、出版家和听众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部分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历史上最不得人缘的作曲家贝多芬才能冲破难关成为19世纪的乐坛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