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遗著

时间:2024-11-21 22:35:04关键词:康德

在体形上,他是当时最矮小者之一——身高刚刚5英尺多一点,他一直长不高是脊骨向前弯曲所致。他的肺脏虚弱,他的胃有病,而他能活下去完全借着一种规律的和有节制的养生法。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他在70岁时写下一篇文章《论意志力量可以避免疾病的感应》。他强调用鼻子呼吸的知识,一个人能避免感冒和其他的不适,只要保持嘴巴紧闭。因此,每日散步,他孤独地走着,避开与人言谈。他准时10点睡觉,5点起床,并在30年中(他给我们保证)从不睡过头。两次他想结婚,但都退却了!他不是不爱交际,通常他邀请一两位客人,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从没有一个女性——来分享他下午1点钟的午餐。他是一位地理学的教授,但是极少离开过柯尼希山,他没有看过一座山,大概——近乎可能——也没有看过海。他在贫穷与出版检查中得以支持下去,凭借着除了他自己的理性外只是外表上屈服于权威的一股傲气。他是豁达的,对自己的判断却斤斤计较,也缺乏使哲学家免于过分严肃的幽默感。他的道德意识时常泛起一种伦理的装腔作势,对一切的快乐抱着怀疑,直到证明它们是美德。

他很少关心宗教组织,只有他的学校庆典需要时,他才参加教会。他似乎在他的成熟的生命中从不祈祷。赫尔德说,康德的学生把康德所教的作为他们宗教怀疑论的基础。“那是千真万确的,”康德写信给门德尔松说,“我用最透彻的坚定信心思考许多事情,给我最大的满足,我始终没有勇气说出来,但是我没有思考过的我从不说出来。”

一直到他最后的一年,他还在拼命地改善他的工作。1798年,他告诉他的一位朋友说:“我现在忙于献身的工作应该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转变为物理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在批判哲学的体系里就会有一个缺陷。”但在这封信里,他描述他自己好像“无能为力于智力的工作”。他经过长期的身体衰弱,经年累月的病疴,及未婚寂寞的晚年,死于1804年的2月12日,埋葬在柯尼希山的大教堂。他的墓碑上还刻记着他的话:“在我头上的是星空苍穹,在我心中的是道德法则。”

在他死后留下了杂乱的庞大著作,1882年至1884年作为他的《遗著》出版。其中有一本他题名为《物自体》——在现象与观念背面不可知的层面——“非实在事物……非实存的存在,但只是种种感官直觉综合的先验知识的一种原理……”他称之为思维物(gedankending),一种只存在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他对上帝的观念也用同样的怀疑论:

康德遗著

上帝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实体,而只是一种属我的道德关系……无上命令不是假定一个我们想象为外在于我的实体,从高位发号施令,而是我自己理性的一种命令或一种禁忌……断言命令以神的命令代表人类的责任,并非在历史意义而言,恰似(神的存在)给人类下命令,而从理性的意义而言,具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而且假托为神人……这样一种存在的“观念”,在他面前所有的人都要屈膝,等等。因无上命令而起来,而不是反之亦然……超存在是一种理性的创造物……不是一种外在于我的实体。

因此,康德学派的哲学,在德国和以后的英国,始终与基督教纠缠不已,最后,一切寄希望在有神论,而终归于一种上帝的荒凉概念,正如一部有益的小说被人类的心灵发展为解释道德命令的显然绝对性。

康德的继承人不知道他的《遗著》,将他歌颂为基督教的救星,这位德国的英雄斩杀了伏尔泰,还夸张他的成就,认为他的影响超过任何现代的哲学家。一位学生卡尔·赖因霍尔德预言在一个世纪之内,康德的声望将可与基督颉颃。所有德国的新教徒(除了歌德之外),都接受了康德在心理学方面关于“哥白尼式的回转”的主张:不以心灵(太阳)绕着对象(地球)旋转,他认为对象(万物)绕着——并依据——心灵而旋转。人类的自我被过分地夸耀,以被它的知觉的内在想象作为现象世界的决定要素。费希特的结论(甚至在康德死前)说外在世界是心灵的创造物,而叔本华在着手他的大部头论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接纳康德的解析,同时宣称:“这个世界是我的观念。”——这使斯塔尔夫人大为吃惊。

观念论者对于康德指出心灵是我们直接认知的唯一实在,而使唯物论在逻辑上成为不可能,感到欢欣鼓舞;神秘论者高兴康德限定科学于现象,除去本体的和实在的真正世界,并离开这种有如神学家与哲学家的私人公园的暧昧领域(这种存在他秘密地否认)。形而上学家,其“哲学家”已被哲学驱逐出境了,而被恢复为一切科学的判断。于是,里克特把制海权让给英国,又把制地权让给法国,制空权再签给德国。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康德先验的观念论上面构筑一座形而上学的楼阁,甚至叔本华的杰作也是从康德强调的意志的根本为起点。“看吧!”谢林说,“一个独身的富人如何使一群乞丐活下去。”

德国的文学不久也受到康德的影响,因为一个时代的哲学多半将成为下个时代的文学。谢林把自己埋首在康德的册卷之中,不久,写了一封信给作者表示敬意,于是在他的散文写作上,呈现一种几乎像康德式的晦涩。晦涩变成德文著作的一种风气,古式编织工人会证实会员的徽章。“就全体而言,”歌德说,“哲学的思辨对于德国是一种伤害,促使他们的形态走向朦胧、困难和晦涩。他们越强化对某一哲学派别的执着,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恶化。”

我们将不易想到康德是浪漫的,但他讨论美感与崇高,他博学的、朦胧的文章,变成浪漫运动的泉源之一。谢林在耶拿的演讲及他的《论人类美学教育的信》(1795年)——这个运动的里程碑都是得之于对康德判断的研究。康德知识论的主观主义解释,为浪漫的个人主义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在狂飙运动中飘扬着它的旗帜。康德学派的文学影响横过英国,影响到了柯勒律治与卡莱尔,也横过美洲,给爱默生与梭罗的超验主义运动一个名字。这位驼背的矮小的地理学教授,在柯尼希山踏着“哲学家的步伐”,震动了这个世界。无疑,他对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进展,做了有史以来最为苦心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