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的作品有一半是“针对人身的论据”,或多或少是在讨论其他作家的观念时附带从事的。他篇幅最长的一部书多达590页,始于1696年他评论洛克的《人类悟性论》时所作的一篇7页的文章。当时,他对洛克此论仅从《宇内学志》中的摘要略知一二。此论法译本出现时(1700年),莱布尼茨又为一家德文杂志写评论。他很快就看出了洛克的分析的重要性,并对他的风格大加赞赏。1703年,他着手逐章批评这,这些批评后来构成了莱布尼茨的《人类认知新论》一书。1704年,他听到了洛克的死讯,便终止了他的批评。此书直到1765年才发表,已经来不及涉及洛克对伏尔泰及其他法国启蒙运动导师的广泛影响,却影响了康德划时代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它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形式上,它是“爱真理者”(Philalethes)的代表洛克与“爱上帝者”(Theophilus)的代表莱布尼茨之间的对话。这部对话现在还极受好评,而且对于那些心灵敏锐、时间充裕的人而言,仍是一部好书。在序言中,莱布尼茨表现了极度的谦虚,说他的论述是附骥于“一位杰出的英国人所作的‘认知论’,当代最优美、最受尊重的作品之一”。对讨论的问题也陈述得清晰可喜:“要知道是否心本身如亚里士多德及此论作者(洛克)主张的,为纯然空白,如同尚未写过字的字板一般,是否所有存在于心的一切都只是来自官能,或者是否心就如本人与柏拉图相信的,原本包含许多观念与信条的‘原理’(principles),外界的事物只能不时地唤醒(使忆起)它们而已。”依莱布尼茨的观点,心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经验的容器,它是一个复杂的器官,以其结构和功能转化感觉资料(data of sensation),就像消化道并不是个空袋子,而是一个消化食物并把它转化为身体及器官需要的系统。莱布尼茨在他的文章里概述并修正了洛克的说法:“除了心本身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于心中的东西是不先存在于感官的。”如莱布尼茨指出的,洛克承认观念除了由外在的感觉获得之外,也能由“内省”获得,但把所有进入内省的成分都归源于感觉。相反,莱布尼茨认为心本身具有某些思想的“原理”或“范畴”,诸如“存在、本念、统一、认同、因、知觉、理智及其他许多感觉不能提供的观念”,而且这些认知的工具,这些心理消化的器官是“天生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天生的”并不是指我们一生下来就能意识到它们,或在使用它们时总是意识到它们,而是说它们是心的本质结构或“自然倾向”的一部分。洛克觉得这些假设的天生原理是在思想中由最初感觉得来的观念交互作用逐渐发展而成的。但莱布尼茨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这些原理,根本就不可能有观念,只能有一连串无秩序的感觉而已,就像如果没有胃中的消化液,食物便不能滋养我们,便也说不上是食物了。依此衡量标准,他大胆地认为,所有观念都是天生的,也就是说,是心施于感觉的转化作用的结果。但是,他承认这些天生的原理在初生时是混淆不清的,通过经验和使用后才变得清楚。
依莱布尼茨的判断,这些内在的原理包括所有“必然性真理(necessary truths),如我们在纯数学中可找得到的那些”,因为提供必然性原则(principle of necessity)的是心而不是感觉。任何感觉性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偶然的,最多只能给我们重复的序列(repeated sequence),而无法给我们必然的序列或原因(necessary sequence or cause,洛克曾承认这一点)。莱布尼茨认为所有我们的本能、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所有理性的规则都是天生的——虽然它们只在通过经验时才能显示。在这些天生的思维规律中,有两条是特别基本的:其一是矛盾律(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如“假如A是圆形,则它不是方形”);其一是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没有任何事物会没有理由地是如此这般而不是别个样子”。莱布尼茨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之所以高于动物,是由于他能通过天生的理性原则的应用从个别经验推出一般观念来。
充足理由律作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形而上学或自然神学的所有其他部分”。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的“上帝”的观念是先天的,虽然在某些人心中、在某些部落中,这个观念未被意识到或是混淆的,对“不朽”的观念我们也同样可以这么说。道德感也是先天的,这并不是指可能因时因地而异的个别内容或判断,而是一种分辨对与错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普遍的。
在莱布尼茨的心理学中,心是活动的,这不仅在于心以其结构与功能参与了任何观念的构成,而且在于其活动是连续不断的。莱布尼茨同意笛卡儿派主张的心总是在“想”,无论是醒是睡,或是无意识。“心灵的无思想状态和身体的绝对静止,在我看来都违反自然,世界上也没有这种例子。”有些心理活动是下意识的:“若认为心灵除了那些它意识到的之外,就没有知觉,那是一个大错。”自莱布尼茨这种假设,现代心理学开始钻研某些学者称之的“无意识精神”,而自由思想家认为大脑或身体其他机能并不触发知觉。
莱布尼茨对身心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话可说,但他离开了心理学的范围升入形而上学,要我们把整个世界看成和我们本身一样的心物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