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西向(1645—1699)

时间:2024-06-18 09:08:04关键词:波罗的海的争夺

每一位阴谋者都可找到借口和事端。瑞典的查理十世攻下哥本哈根后,接着便想征服丹麦。他侵犯波兰,占领了它的首都。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利沃尼亚和英格利亚强化了瑞典的军队,借此攻击俄国,因为后者未经瑞典同意,任意在波罗的海航行。禁闭中的俄国熊,张牙舞爪地窥伺西边的出口,因为黑海的出口也被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占据了。只有东方——西伯利亚,才能略为吐气扬眉,然而,东方的发展却是一条艰辛而洪荒未辟的蹊径。生活的舒适与奢华吸引俄国人倾向西方,西方国家却尽力使俄国向东发展。

亚历克西斯·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Alexis Mikhailovich Romanov)成为沙皇时,俄国还停滞在中古时代,不知道罗马法、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在他任内,俄国的法律才略加改革,1649年颁布《俄法典》。不过,这只是依照绝对主义和正统原则修订原有的法律罢了。所以,看一轮新月、下盘棋或是在四旬斋期内没上教堂,都是构成犯罪的条件,所有这些和其他一百多条罪律,都要遭受鞭打的处罚。亚历克西斯本人虽然平庸、谦和,在宗教上却极为虔诚。他经常每天花5个小时在教堂,每次都行多次拜礼。他喜欢拿东西给那些围在皇宫四周的乞丐,但对政治或宗教的异端处以相当严厉的刑罚。苛捐繁重、默允官吏剥削农民和贪污,使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特别是顿河四周的哥萨克人叛乱。其中一位叫拉辛(Stenka Razin)的人,组成一帮强盗,抢劫豪富,根据地为阿斯特拉汗(Astrakhan)和察里津(Tsaritsyn)两地。他在伏尔加河建立一个哥萨克共和国,有一段时期甚至威胁到莫斯科。虽然他于1671年被捕身亡,他的形象却深深印在贫农心中,成为反抗地主和政府的象征。

在中古时期,一些现代文明的影响也逐渐呈现出来。与波兰的战争加深了和西方的接触,外交人员和商人逐渐使俄国人心目中的“欧洲”增加扩大。杜味拿河及里加和阿尔汉格尔两个港口与西方的贸易也逐渐增加。由外国引进的技术人员,从事煤、工业和器械的制造开发。约1650年,莫斯科附近成立一个移民区。德国和波兰两国人民带来了西方的文学和音乐,并担任富有俄国人的拉丁文教师。亚历克西斯资助一个德国交响乐团。他允许大臣阿尔塔蒙·梅特业夫(Artamon Matveev)介绍西方的家具和法国的礼仪,甚至男女社交生活的场面。在听完俄国驻托斯卡纳公国大使描述佛罗伦萨的歌剧、戏剧和芭蕾舞后,亚历克西斯便在莫斯科建立一间剧院,排演跟宗教有关的戏剧。其中,《爱丝苔尔》曾经排演了近17年。有时,亚历克西斯深深为沉溺于这些外务而感到罪过,并向神父告罪。不过,后者反而赞许他。梅特业夫娶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苏格兰汉弥尔顿家族的千金,他们认养了一名俄国孤儿纳塔莉娅·那留斯基纳(Natalia Naruishkina),后来成为亚历克西斯的第二位夫人。

这些西化的冒险引起了国内的反感。一些东正教徒谴责学习拉丁文,认为这会引导青年们染上邪思。老一代觉得任何习惯、信仰或宗教仪式的改变,将会动摇国家的基础,一旦社会结构松散,所有祖宗的遗产将会付诸东流。俄式的宗教依赖圣餐仪式和教条,平民虽然无法全然了解这些条规,却可以由宗教的洗礼和这种狂热的重复,维持社会、心灵上的平衡和宁静。但是,这种重复必须正确无偏,才能产生狂热的效果。习惯性反应的改变,会破坏这种诱惑。因此,每个仪式的细节、每句祈祷文,都保留原始的形态。莫斯科大主教尼孔(Nikon)读了拜占庭的仪式和内容后,想把圣餐仪式略加改变。这种举动马上引起反应,成为俄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和争执之一。那些懂得希腊文的教士,向大主教指出俄国东正教的错误细节,尼孔便下令改正内容和仪式。如,耶稣要称“Jesus”,而不是“Isus”;画十字是用三只手指,而不是两只;某些场合的跪拜次数,由12次减为4次;带有意大利风格的圣像必须摧毁,而以拜占庭的圣像代替之。总之,俄国的仪式必须紧密地与拜占庭配合。那些拒绝改变的教士被降级、驱逐或流放西伯利亚。尼孔的专制使亚历克西斯大为不悦。1667年,他终于把尼孔贬到偏远的修道院,俄国教会便分为两支:由亚历克西斯支持的官方教会,接受改革的意见;异端(Raskolniki)或旧派(Staroviertsi)发展成小支流,遭受新派的迫害。他们的领袖亚维肯(Arvakum)被沙皇费奥多尔(Feodor)绑在木柱上烧死(1681年)。许多旧派信徒宁愿自杀,也不愿付税给反上帝的政府。这些宗教上的争执后来成为彼得大帝的一大难题。

俄国的西向(1645—1699)

亚历克西斯的死(1676年)带给他的儿子们一场激烈的争斗。第一任夫人生下一位虚弱的儿子费奥多尔(1662年),一位跛足、半瞎、低能的伊凡(Ivan,1666年)和6个女儿,其中最能干且最富野心的,要算索菲亚(Sophia,1657年);第二任夫人纳塔莉娅,生下一位有名的彼得(1672年)。费奥多尔继承王位,却死于1682年。贵族们鉴于伊凡的天生无能,期望彼得继位,由他的母亲代为摄政。但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憎恶纳塔莉娅,害怕一旦她掌握政权对自己会不利,于是,由索菲亚领导策动莫斯科卫队骚扰克里姆林宫,声言由伊凡继位。纳塔莉娅的义父梅特业夫要求士兵撤走,他们却把他从彼得紧握的手中强行拉走,然后在这位年方十岁的孩童面前把他杀死,把纳塔莉娅的兄弟和支持者也一并杀害,强迫贵族们接受伊凡的统治,由彼得担任次一级的共主,以索菲亚为摄政。这些残暴行为影响了彼得,造成其强调暴烈的倾向。

纳塔莉娅与彼得退居莫斯科附近小村落普列奥布任斯基。索菲亚全权在握,她不戴面罩出现于公开场合和完全由男士组成的议会,对他们粗野的言行也不以为意。她比身边的男人受过更多教育,比较倾向于改革和西方思想,即使她身边的大臣,也有明显的西化倾向。瓦西里·戈利岑亲王(Vasili Golitsyn)深通拉丁文,喜爱法国,把官邸装以壁画和戈伯林的绣帷,而且有一间满是拉丁文、波兰文和德文的大图书室。显然,由于他的表率和鼓励,在他任内,莫斯科拥有3000间石头房屋。在这以前,房子大多由木头建造。他似乎有解放农奴的计划。在他的治理下,欠债而入奴的规定取消了。杀人者也不再活活被烧死。因煽动性言论而判死刑的条件也改变了。可惜他的改革工作,受到后来的战事影响而前功尽废。他重组军队,两次对抗土耳其,却因军需配合不善而溃败。军队打败仗,回来便到处作乱。这种不满与反感恰好给予彼得掌握权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