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和苏毕斯基(1648—1699)

时间:2024-11-21 14:59:07关键词:波罗的海的争夺

17世纪中期,有两件事深深地影响到波兰的历史。1652年,首次出现一位议会代表,运用自由投票(此项投票准许议员借此否决多数提案)否决一项决议。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议案的通过必须由全部议员同意方可实现。有时一小撮人可以使其不合法定人数而否决掉。虽然如此,从来没有任何个人能够否决大多数人的议案。1652年,55位议员中48位议员的一致投票却被1位代表的投票否定了。原来这项投票计划是保护个人,使任何多数的提案不能压倒任何少数的异议,不管它有多小。这一制度的形成并不是按照公共的理论,而是出于封建的恶习。每一位土地拥有者都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者,结果造成大量地方性的独立状态和集体的无能。由于国王受到议会的牵制,按照“自由投票”根本不能拟定出一种稳定国家的政策。在这一事件发生9年后,卡西米尔二世国王曾对议会做出如下的预测:

上帝可能证明我是一位假的预言家!但是,我告诉你,假如你无法为现在的罪恶(自由投票)寻找解药,那么,共和国将成为外敌的战利品。莫斯科人将会分离我们的巴拉丁那人,也许就像维斯杜拉河那样的遥远。普鲁士王室……将会掠夺大波兰。奥地利将全力攻下克拉科夫(Cracow)。每个大国将宁愿来分解波兰,也不愿让它保持成一个整体,而像今天一样滥用如此的自由。

这项预言,后来几乎全部变成了现实。

仅次于这项投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是乌克兰和哥萨克人的叛变(1648年)。在卢布林联合条款中(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联治,这使独立好战的哥萨克人隶属于波兰的统治下。波兰贵族在这块西乌克兰地区争购土地,想在那里建立封建体制,而且波兰天主教反对信仰东正教的自由。在这种复杂的不满下,哥萨克人起来反抗,由一位富有的酋长契米尼克(Chmielnicki)领导,背后接受克里米亚的鞑靼人(Tatar)的援助。1648年5月26日,哥萨克人和鞑靼人在考森(Korsun)打败波军主力。于是,反叛的热潮传遍各处。

波兰和苏毕斯基(1648—1699)

同时,拉迪斯拉斯四世(Ladislas Ⅳ)于5月20日去世,王位继承问题便在贵族之间辩论不休。一直到11月20日,才由议会选出约翰二世卡西米尔为王。契米尼克深恐反动力量无法挡住新兴的波军,除非得到外人的承认和协助,因此,他结好于信仰东正教的俄国。他把乌克兰送给亚历克西斯。沙皇俄国明白这将意味着和波兰开启战端,便欢迎他的奉献。1654年1月18日,在《佩列亚斯拉夫条款》(Act of Pereyaslav)之下,乌克兰纳入俄国的统辖。在这块地区,允许由哥萨克人选出一位领袖,经沙皇认可,实施地方性的自治。

在波兰和俄国的争战中,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比较喜欢波兰,而不愿乌克兰受到俄国的统治,因此,他们把对哥萨克人的援助转向波军。1655年8月8日,俄国取得威尔诺(Wilno),屠杀当地居民数千,把城市烧成废墟。波军在东线防守时,查理十世率领一支瑞典军队,进攻西波兰,占领华沙(9月8日),波人无法抵抗。波兰贵族,甚至军队,只得向征服者赔款、效忠。克伦威尔向他致贺,因为他替教皇夺得一个阵地。查理向这位护国主保证,波兰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拥有任何属于教皇的土地,不过,他允许波兰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他的计划被那些打胜仗的军队破坏了。由于不受约束,士兵抢掠城市、杀戮居民、毁坏教堂和修道院。靠近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的哥拉修道院(Monastery of Jasna Gora)幸运地防卫成功。这项成果被视为一项奇迹,在民众之间激起一阵宗教的热忱。天主教士请求国王驱逐这些外来的侵犯者。农民也武装自己。查理留在华沙的部队在喧嚣的群众面前,吓得四散奔逃。卡西米尔收回故都(1656年6月16日)。鞑靼人回过头来对付俄军。俄国宁愿以波兰为邻,而不愿和瑞典并居,于是与波兰人言归于好(1656年)。查理十世的暴死也带来《奥利瓦和约》(1660年5月3日),结束了波瑞之间的战争。1659年,波俄之间的争执重新爆发。经过8年的兵戈相见及哥萨克人的效劳,终于订立《安德鲁索夫和约》(Andrusovo,1667年1月20日),把斯摩棱斯克、基辅和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割给俄国。这次的分割,一直延续到波兰的第二次瓜分(1772年)。

厌倦了战争和“自由投票”法,卡西米尔宣布退位(1668年),隐居法国,过着阅读和祈祷的晚年生活,死于1672年。他的继承者维斯尼克(Wisniowiecki)与土耳其展开一场恶战。在《巴沙兹和约》(1672年)下,波兰承认土耳其在西乌克兰的宗主权,且每年进贡22万金币给土耳其王。在那场战争中,波兰出现了一位天才军事家简·苏毕斯基(Jan Sobieski)。维斯尼克死后(1673年),议会在一段长久的延宕后,终于选出了波兰最伟大的皇帝(1674年)。

苏毕斯基——现在是约翰三世——此时是一位44岁的中年人。他是克拉科夫总督的儿子,这种出身对他甚为有利。母亲是1610年征俄大将军斯坦尼斯拉斯·茹乌托夫斯基(Stanislas Zólkiewski)的孙女。苏毕斯基本人身上流着军人的血液。他在克拉科夫大学接受教育,游学于德国、尼德兰、英国、法国之间,在巴黎几乎停留了一年时间,把自己训练成举止温雅、能文尚武的好汉。1648年,父亲受命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代表人后,不久便死去。他立即回国,加入镇压哥萨克人叛变的波兰军队。在瑞军侵略波兰而波王卡西米尔潜逃之际,他是许多接受查理十世为波王的官吏之一。他曾在瑞典服役一年。但是,波兰再次起来反抗侵略者时,他便返回祖国,奋勇作战。1665年,他升为波军统帅。同年,他娶了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后来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一生事业的推创者。

玛丽亚·卡兹米耶拉(Maria Kazimiera)有法国王室的血统,1641年生于讷韦尔,而在法、波之间长大成人。13岁时,她的活泼美丽便深深印在时年25岁的苏毕斯基脑中,此时他在华沙,战争使他远离此地,等到战争结束再回来时,她已下嫁一位放荡的贵族简·扎莫伊斯基。丈夫的冷漠使她收下苏毕斯基充任侍卫。她虽然遵守着婚约,但也向他允诺,一旦取消婚约,她愿意嫁给他。后来,丈夫早死,这两位恋人立刻成婚。他们之间的浓情挚爱成为波兰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此时的波兰妇女堪与法国妇女相比,她们不仅讲究外表的美丽,也训练自己具备男人气概。她们尤其喜欢引导、左右皇帝。从他们结婚那天开始,玛丽便计划着如何使苏毕斯基登上宝座。

她的爱有时是毫无忌惮的。1699年,苏毕斯基接受法国贿赂,支持一位法籍主教对抗维斯尼克。等到后者上台后,他和其他贵族联合,宣称国王是一位懦夫,无能、无心带领波兰人抵抗土耳其。他身先士卒,在10天内打了4场胜仗。1673年11月11日,国王临终那天,他在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的高亭(Khotin)打败了土耳其军队。这项成就使他成为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因为形势显现,只有他才能抵挡住四面而来的侵袭。为了增强声势,他以6000名士兵统帅的身份,出现于议会。法国的金钱在这次的选举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这种方式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他是一位十足的皇帝。外国人把他描写为欧洲“最英俊、结实的君主之一”。他雍容高贵,两眼有神,身强体壮,专心一致,心灵活泼而有生气。他这份天赋,配上他宠爱的玛丽亚,显得先声夺人。不过,他懂得自掏腰包,发放士兵的薪饷,变卖家产来换取枪械,以抵制议会的干涉和吝啬。他应该索求,因为他解救了波兰和欧洲。

他的外交政策是单纯的:把土耳其人赶回亚洲,或者至少要阻止他们攻打维也纳附近的基督教国家。为此目的,他深受两个方面的困扰,其一是盟友法国与土王的结盟,其二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土耳其战役中无端给他骚扰。利奥波德一世想借此让奥地利自由地占领多瑙河或匈牙利。这些地区,波兰和奥地利都想争取。背负着这些干扰,苏毕斯基盼望有拟定作战计划的自由,不受议会和自由投票法的限制,而由他直接颁布命令。他羡慕路易十四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无上权力,他们总是能够果决明察、当机立断。

当选不久,他便从事由土耳其人手中收复西乌克兰的工作,后者如今已经侵犯到罗佛(Lvov)地区的北境。在那里,他以5000名骑兵,打败土耳其2万大军(1675年8月24日)。在《祖雷诺条约》下,强迫土耳其中止进贡的要求,恢复西乌克兰区的宗主权。他觉得这是把奥斯曼帝国逐出欧洲的好机会,因此,他要求利奥波德皇帝与他并肩作战。但后者拒绝,因为他不能肯定在他派兵东去之际,法军是否会乘机侵犯西境。苏毕斯基请求法国提出保证,路易拒绝了。因此,他只好委曲求全于奥地利。法国人企图收买议员来反对时,他便揭露他们的阴谋。在举国全力对付法国之下,议会通过与神圣罗马帝国合作的协定(1683年4月1日)。波兰出兵4万人马,神圣罗马帝国调派6万大军。如果维也纳或克拉科夫受到土耳其攻击,另一方必须尽全力予以解救。

7月,土耳其人移向维也纳。8月,苏毕斯基率领波兰军队从华沙出发。中古骑士的最佳精神,仿佛重现于世。波军及时抵达危城。此时,疾病与饥饿侵扰守护城市的军民。苏毕斯基指挥联军,赢取了欧洲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战争(1683年9月12日)。2.5万名波军在这场战役中死伤大半。

他带着胜利但失望的心情返回波兰。华沙以热切的心情欢迎这位欧洲英雄的归来。可是,他自己暗自纳闷,因为奥皇拒绝他儿子与其公主的婚姻。为了替儿子谋取王国地位,他不惜远征摩尔达维亚。要不是天气恶劣和一些意外,他可能全胜而归,结果他空手而返。

在政治困扰和大大小小的内战期间,他使自己的宫廷成为文化复兴的一大中心。他本人学习范围甚广,他读过伽利略和哈维、笛卡儿和加桑迪的著作,也看过帕斯卡、高乃依和莫里哀的书。一方面,他把天主教当作传统的国策;另一方面,他扩展宗教自由,保护新教徒和犹太人。他努力拯救过一位怀疑上帝的自由思想者(1689年)。这是波兰历史上首次出现异端的事件。波兰自己培养诗人,同时也引入外国名著。波托茨基(Waclaw Potocki)写过波兰胜于高亭的史诗,科卓斯基(Wespazian Kochowski)也谱过类似的诗集和一本波兰的圣诗。玛斯丁(Andrzej Morsztyn)在译过塔索的《阿敏塔》(Aminta)和高乃依的《元帅》后,写出来的散文含有浓厚的法国和意大利诗韵的气息。苏毕斯基鼓吹法国文化的输入,除了政治外,他聘请了法国、意大利的画家和雕刻家到华沙工作。他请建筑师在多处地方建造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行宫。许多华丽的教堂,在他任内纷纷兴建起来:威尔诺的圣彼得教堂及华沙的圣十字架和本笃修道院。来自德国的设计师施吕特尔(Andreas Schlüter)装饰首都附近的行宫。西方影响他们的艺术,东方的影响则表现在衣着上:长宽、绣以花纹的腰带,及两边往上仰的八字胡。

苏毕斯基的晚年相当郁郁寡欢。儿子反叛,夫人趋于极端,不能建起世袭的家世。自由投票法的威胁总是萦绕心头。他无法改善农民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主人控制着议会。他也不能与贵族们和谐相处,因为他们拒绝给他一支常备军队。1696年6月17日,他死于尿毒症。死时,他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伤心欲绝,而是一种功勋满身的英雄慢慢被人们遗忘的忧郁。

议会否决他的儿子,另选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为主,后者轻易地由新教身份转为奥古斯塔斯二世的天主教徒。他本人具有杰出的性格,历史上称他为“强人”奥古斯都,因为他在马上和床上,都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家,传说他有354个私生子。1699年1月,他与土耳其人签订《卡洛维兹条约》。土耳其声明放弃对西乌克兰的要求。在南、东两方面都安全的情形下,奥古斯都听从帕特库利的话,联合丹麦和俄国,企图瓜分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