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欧洲的艺术

时间:2024-11-21 07:26:04关键词:中古欧洲

由于古典文艺复兴的影响,哥特式的风格在意大利和法国不再流行,在德国却依然未减。中欧有教堂的新兴城市,均以这种建筑式样为主。在富丽堂皇方面不如法国的大教堂那样壮观,却有静态美和朴实庄重的精神。瑞典的乌普沙拉(Uppsala)于1287年,萨克森·弗赖堡(Saxon Freiberg)于1283年,乌尔姆(Ulm)于1377年都建造了大教堂,维也纳于1304年也建了圣斯蒂芬(Stefansdom)大教堂,斯特拉尔松德(Stralsund)于1382年建了圣母院(Marienkirche),但泽于1425年建了另一座圣母院。亚琛和科隆在教堂里增加了唱诗台,斯特拉斯堡于1439年在教堂中完成了静肃的音乐台,克桑滕建了一座优美的圣维克多大学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摧毁,纽伦堡因拥有供人欣赏与研究艺术的四座有名的教堂而自豪。劳伦斯教堂将其庄严的大门及绚烂的玫瑰归功于14世纪和15世纪。圣斯蒂芬大教堂(1304—1476年)是一座吸引人的标志性建筑,其高耸的斜屋顶遮盖了本堂和侧廊,这座教堂于1945年被战争摧毁。1309年,塞巴尔图斯教堂重建侧廊;1361年,又建了一座新的唱诗台;1498年,又完成了西面的塔楼;1360年至1510年装设了绚烂的彩色玻璃。有雕刻门厅的圣母堂(1355—1361年)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但已修复;每日中午圣堂正面的大钟里,会有4个小人扮成民政官的样子,向查理四世鞠躬,对其有名的“金牛”法令表示无限的感谢。其雕刻仍显粗糙,但布雷斯劳与海尔加顿(Hallgarten)的教堂及纽伦堡的塞巴尔图斯教堂,已采用石头或木头雕刻了一些高贵的圣母像。

这些城市不仅美化其教堂,也美化其公共建筑物、商店及家庭住宅。那些尖顶式及半木板制的房屋流行起来,使德国城市有一种回味中古的魔力。议事厅是市民生活的中心,有时也是大商会的聚会地。墙壁上刻有壁画,其木刻通常含有条顿式的活力与精神。不来梅议会厅(1410—1450年)的大厅天花板上有雕镂的横梁,曲折的楼梯附有雕花木栏杆,还有船形的吊灯架。在科隆的议事厅(1360—1571年)曾举行过第一届汉撒同盟大会;在明斯特(Münster)的议会厅里(1335年)曾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reaty of Westphalia);不伦瑞克(Brunswick)的议事厅是14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精华;法兰克福(1405年)议会厅曾有民政官员在此宴请一位新当选的皇帝。上述建筑均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马林堡(Marienburg),执政者建造了宏伟的府邸(1309—1380年);在纽伦堡,议会厅(Rathaus)面朝塞巴尔图斯教堂,是1340年为举行帝国大会而修建的;修复后的该建筑物,有大半已失去了中古形态。在圣母堂前,一位名叫海因里希·帕勒(Heinrich Parler)的布拉格雕刻家,修建了一座美丽的喷泉(1361年),周围刻有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人像。1250年至1550年的300年,纽伦堡的雕刻及教堂和一般建筑物的发展,代表了德国的文化精神。曲折的街道大部分狭窄,没有铺砌。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曾写下有关纽伦堡的事:

来自下法兰哥尼亚(Lower Franconia)的人,看到这座光辉的城市时,感叹其景色之美诚然不差。进入该城,第一印象便是它街道的漂亮和房屋的整齐。那些教堂……够资格去崇仰与敬拜,壮伟的城堡高傲地俯视着全城;一般市民的住宅,似乎是为王子们居住而造的。的确,苏格兰的国王们,如能像纽伦堡市民住得如此豪华,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在德国的城市中,工业和小型的艺术——用木头、象牙、铜、青铜、铁、银、金——在中古时期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艺术家与纺织技工制造了令人惊奇的绣帷;木刻家已为丢勒和霍尔拜因先铺了路;精细工笔画家在古登堡之前会作图案画的复写本,技艺颇精;木工雕刻了华丽的家具;金属铸造商在15世纪已能为教堂铸钟,其音响之美,胜过一切。在这里,音乐不只是一种艺术,而是大部分市民的生活享受。纽伦堡和其他城市,曾在年节庆祝会上表演流行的戏剧与歌唱。民谣显示了当地人民的热情。中等阶级对多音节问题大肆攻击;各公会以庞大的乐队相互竞争;屠夫、制革商、铸钟师及其他有势力的人,以猛烈的声响竞相争夺歌王奖。第一所有名的音乐学校在1311年建立于美因茨;其他的音乐学校,相继建立于斯特拉斯堡、法兰克福、符兹堡、苏黎世、奥格斯堡、纽伦堡和布拉格。凡能通过学者、学校校友、诗人及歌唱家等四关考试的学生,才能获得“专家”的头衔。浪漫而怀有理想的矿工之歌流传于世,正如德国人用歌声哼出他们对现实的满足一样。

中古欧洲的艺术

因为工商阶层掌握了这些城市,除了教会的建筑物,其他一切艺术均向现实转变。气候寒冷而多雨,不适于裸体;崇拜肉体在此处不像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或古希腊等地那么合宜。在康斯坦茨的画家康拉德·威策(Konrad Witz)画的《所罗门与示巴女王》(Solomon and the Queen of Sheba)中,他们两位穿的衣服,俨如在阿尔卑斯山过冬一样厚。15世纪,有13个城市已设立绘画学校——乌尔姆、萨尔茨堡、符兹堡、法兰克福、奥格斯堡、慕尼黑、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巴塞尔、亚琛、纽伦堡、汉堡、科尔马(Colmar)、科隆,其样品保存至今。1380年的年鉴上记载着:“当时在科隆有一名画家叫威廉,在全国各地找不到一个能与之相比的人。他描绘人像极为巧妙,栩栩如生。”威廉是许多“早期艺术家”中的一位——这些早期艺术家如贝尔特拉姆、弗兰克、圣韦罗尼卡和海斯特巴策等,主要受了佛兰德斯的影响,在德国创造了一种壁画风格。也许由于埃克哈特及其他德国神秘主义派的影响,这些人的画充分表现热情和传统的福音主题。直到1451年斯泰芬死于科隆,这种早期复古色彩的画风才告结束,他们已达到了早期学院派的最高峰。斯泰芬的那幅《三王来朝》,现已成为科隆大教堂的宝物,与15世纪中叶以前所绘的多数画作相比毫不逊色。画中有一位可爱的圣母,端庄而高贵;有一位令人喜爱的圣婴;而东方的哲人被德国化,但具有智慧;画的结构严整、色彩艳丽,有蓝、绿及金色。在《玫瑰格子架中的圣母》和《紫罗兰的圣母》两幅画中,表现了一位理想而年轻的德国母亲,富有温柔、沉思的美。这两幅画的描绘极具中古艺术的技巧,却明显地有走向现代的趋势。德国已开始步入其最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