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西欧在11世纪和12世纪修建了这么多教堂?当时的欧洲有何需要修建那么大的教堂?
人口很少,但他们有信仰;他们很贫穷,却肯施予。在圣日或圣堂,崇拜者如此众多,圣丹尼斯的阿博特·苏格尔曾说,“妇女们被迫奔向祭坛而以男人们的头颅为通道”,大修道院的院长筹钱修建教堂,而稍许的浪费是可以被谅解的。在有些城镇,如佛罗伦萨、比萨、沙特尔、约克,在特殊的场合集合全部的民众到一个大厦里去,是很让人愉快的。在一般的修道院,僧侣教堂必须供给僧侣、修女及俗人膳宿。遗迹必须放在特别的神龛中加以特别保护,要有秘祷的小房间及主要典礼时必需的宽敞的圣殿。侧旁祭坛在僧院及大教堂也是需要的,因为教士们每天都要做弥撒;分隔的祭坛或小礼拜堂供给每个受尊宠的圣者,以便听取诉愿,若整个教堂并不是崇拜圣母的话,也需要一个“妇女礼拜堂”。
建筑的费用大多是由主教辖区累积的资金而来,主教也从国王、贵族、会社、同业公会组织、教区及个人处劝募捐赠。会社被卷入整个的竞争之中,而大教堂变成了他们显示财富及权力的舞台。特权授予那些奉献的人,遗迹被运至教区附近以刺激奉献,而慷慨可能是被偶然的奇迹激励的。建筑经费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主教们反对在其教区内募集的款项用于别区的事业上。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主教们由其他方面,甚至由外地,汇寄资金给一项计划,如在沙特尔。虽然有些呼吁几近压迫,教会在动员公共资金上的影响力方面,可与现代的战争相比。大教堂所属的教士团体用尽了他们自己的资金,并几乎使法国教会因为对哥特式的狂爱而破产。人们在奉献时并没有被剥削的感觉;在个别奉献时他们不会吝惜一个钱币;因着那钱币,换来的是他们集体的成就和骄傲,他们用来崇拜的房子、社区集会的地方、为小孩教育的学校、行会的艺术及技艺学校,及一本石制的《圣经》,从中他们可以陷入对雕像和图画的沉思,及他们信仰的故事里。人者之屋即上帝之殿。
是谁设计这些大教堂?如果说建筑是一门有关设计、美化及架构的艺术的话,对哥特式而言,我们必须否认过去认为僧侣或修道士是建筑师的说法。他们的作用是陈述需要,构思整体计划,选择地点和筹集资金。在1050年以前,通常是僧侣们,尤其是克吕尼修道院的僧侣们,去设计、监督及计划;但对1050年以后的大教堂来说,我们发现必须雇用职业的建筑师,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他们既非修道士亦非僧侣。1563年以前,并没有建筑师这种头衔;通常称为“监工”(master builder),有时称为“石头匠”(master mason),这些名称显示了建筑师的起源。建筑师开始成为一位艺术家,亲身参与他所指导的工作。在13世纪,当财富足以支持更宏伟的大厦及专门化时,监工们不再分担实际的工作,而只提出设计图和估价,接受合同,设计地基及绘图,取得材料,雇用及付薪给艺术家及工匠,并自始至终监督工程。1050年后,我们知道很多这一类建筑师的名字——仅在中世纪的西班牙就有137位。他们有些将名字刻在建筑物上,有些著述关于他们技艺的书籍。维拉尔德·德洪奈科特(Villard de Honnecourt)留下了一本建筑的草图与笔记,那是他为了工作需要,从拉昂、兰斯到洛桑及匈牙利承揽工作中所写的。
艺术家们从事较精细的工作——雕刻人像及浮雕,粉刷窗户、墙壁,装饰祭坛或诗班席位——与工匠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艺术家是工匠之工匠,而每一项努力均往艺术迈进。许多的工程都是由行会出面订立合同,来分配给属于他们的艺术家及工匠。非技术性的劳工由农奴或雇用的移民工人所提供;当时间紧迫时,政府征调男人——甚至于有技术的工匠——来完成任务。工作的时间,在冬天是由日出到日落,夏天是由日出前一会儿到日落前一会儿,中午有一顿丰富的午餐。英国的建筑家,在1275年,一天可获12便士,并包括旅行的费用和偶然的赠礼。
大教堂的平面图仍主要是罗马式的长方形会堂:一个纵向的中堂,尾端有神殿和半圆形室,升起并介于两条通道之间,到一个由墙和柱支撑的屋顶。从一个复杂却吸引人的演进,这种简单的长方形会堂先演变成罗马式,而后变为哥特式的大教堂。中堂和通道被一个袖廊——横向的中堂——贯穿,在平面图形成一个拉丁十字样的形状。占地面积因为竞争或虔敬而扩大,巴黎圣母院占地6.3万平方英尺、沙特尔或兰斯大教堂占地6.6万平方英尺、亚眠大教堂7万平方英尺、科隆大教堂9万平方英尺、圣彼得大教堂10万平方英尺。基督教堂几乎总是朝向于——其头或半圆室指向——东边的耶路撒冷。
因此,将正门开在西正面,使其特殊装饰能在落日余晖中相映成趣。在大教堂中,每个大门都是依“退凹层次”的方法所建造的拱门:最里面的拱上叠上一块较大的拱,使其相叠而突出,然后这块拱的上面再叠上一块更大的拱,一直叠到有8块这种伸展出头的层次之后,整个便形成像一只展开的介壳一般的形状了。这种相似的“层次从属”或部分渐变,使中堂拱门或窗户侧柱显得更美。整个拱门的每一层次或石块都可以加上雕塑或其他雕刻装饰,这样的大门,尤其是西正面的大门,便构成石制基督教训里的很多章节。
西正面的庄严,由于两侧建有高塔而加深。这种高塔与青史同存。在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中,这些塔不仅用来安置大钟,而且用来支持西正面的侧压力和翼廊的纵压力。在诺曼底和英国,1/3的塔有许多窗口,或在基部洞开,当作“灯笼”之用,使自然光线能照进教堂中央。因为哥特式的建筑师偏爱垂直线,他们就特意在每一座塔上竖立一个塔尖;当财源、技术或风气不济时,有些塔尖便掉落了,如在博韦、圣母院、亚眠及兰斯大教堂就没有塔尖,沙特尔大教堂的3个中只有2个,拉昂则5个中只有1个塔尖。法国北部的塔尖林立,同样,意大利各城市则布满了钟塔或钟楼。意大利的钟塔通常是和教堂本身分开的,如比萨的斜塔,或佛罗伦萨的乔托的钟塔。这种钟塔也许多少受了伊斯兰教尖塔的影响,然后又把这种样式传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逐渐成为北方城镇的民间钟塔。
教堂内部,如果中央通道两侧的柱廊向平顶穹隆弯曲会合以支持拱门的话,则这种甬道看来像是翻覆的船体内壳,这也是中堂取名的由来。尤其在英国,雕刻或打铸得很美观的大理石或铁制栏杆横跨中堂,以保护内殿,避免在礼拜时被俗人闯进去,但这种栏杆有时破坏了教堂中央甬道长度的整体印象。内殿是唱诗班的席位,这些通常都是艺术作品;两个讲坛,有时由拉丁字拼成读经台;主持教士们的席位及主祭坛,后面一般都悬有一块装饰过的幕或屏风。在内殿四周,沿着甬道进入半圆形正殿,建有一排回廊,是为了让礼拜的行列能绕着整座大厦而设计的。在祭坛下,好像是为了要纪念罗马墓窖的陵寝,有些教堂建有地下墓,以保存守护圣徒的遗体或杰出要人的遗骸。
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支持屋顶。早期罗马式教堂的屋顶是木头造的,通常是用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橡木。这种木材如果保持适当的通风及避免潮湿,可无限期地使用,温切斯特大教堂的南面袖廊还保存有其11世纪时的木造天花板。这种构造的缺点是易遭火灾,一经燃烧,便不易施救。到12世纪初,所有的主要教堂都有石造的天花板。这种屋顶的重量决定了中世纪欧洲建筑的样式。大部分的重量必须由中堂两侧的柱子来支撑。因此,这些柱子必须加以强化或增加,必须组合数支柱子成为一组簇柱,或代之以厚重的石墩。这种柱子、簇柱或石墩的顶上都加上一块柱冠,也许又加上一块拱基,以便有较大的空间承受来自上面的重量。每一个石墩或簇柱的地方都建起了一堵石拱:一个横拱跨过中堂通到对面的石墩;另一个横拱则跨过甬道通到壁上的石墩;一对纵拱则各通到前邻及后邻的石墩;一对斜拱则各跨过中堂而连接两个对角线上的石墩;也许另一斜拱又各跨过甬道而连接两个对角线上的石墩。通常,每一个拱在石墩上的拱基或柱冠上,都有它本身的支持点。但是,每一个拱一定要在一条连绵的线上相继不断地连到地面,以形成一组簇柱或石墩的一部分。这样构成的垂直效果,是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最佳特色之一。中堂或甬道上的石墩的每一四边形的角构成一个“间格”,各个拱就由这种“间格”以优美而向内弯曲的线条造起,以形成拱形圆屋顶的一个段落。外观上看,这种平顶上覆有木造的山形屋顶,而这种屋顶又藏在并保护在石板或石瓦之后。
拱形圆屋顶(穹隆)是中古时代建筑中最完美的成就。拱的原则可以有比木造天花板或楣梁还要大的空间来伸展。因此,中堂可以加宽,以与较长的长度相调和;加宽的中堂需要比例上有较大的高度来衬托;可以提高拱由石墩或墙壁上向内弯曲的高度;更加延长的直接柱子又可以加强整个大教堂令人惊骇的垂直线条。如果穹隆的棱线——石拱会合的基线——用砖“肋”或石“肋”装饰边缘,则穹隆会变得更加调和。然后,这些肋材又在结构与格局上引起了重大的改良:石匠们开始在建穹隆时,首先在一个容易移动的“中心”或木架上一次竖起一个肋材;他们用轻质石材一次一个地填在一对肋材之间的三角形中;这种薄的石制腹板构成一个凹面,然后由这个凹面将大部分的重量转移到肋材上去;这些坚固的肋材是用来将向下的压力引到各个特殊点的,即中堂的各个石墩或墙。这种有穹棱及肋材的穹隆,是中古时代建筑极盛时期的主要特色。
支持上部结构的问题,是用建造一个比甬道要高的中堂来解决的。甬道的平顶加上对面的墙壁,便当作中堂穹隆的撑墙而用了;如果甬道本身当作圆形屋顶,则其肋形拱会把其向内的一半重量转移到中堂支持物的最弱点上,以与中堂穹隆向外的压力抗衡。同时,高出甬道屋顶的中堂部分就构成了高窗,这些直通的窗口可以照亮中堂。甬道本身通常被分成两层,最上层便作为楼座,第二层是所谓的三间的唱诗班席位,这是因为面对中堂的拱形空间被两根柱子划分为“三个门”之故。在东方的教堂内,妇女只准在这种地方礼拜,而将中堂留给男人用。
经过几十年甚或百年之久,大教堂一座座相继而起,克服万有引力以礼赞上帝。大教堂落成之后,便在隆重的典礼中奉献给上帝,参加这种盛典的来宾包括高僧、要人、香客与观光客,及除了无神论者之外的全体村民。以后,仍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来完成外部、内部,及增设成千上万的各种装潢。几个世纪之后,人们可以在教堂的大门上、窗户上、柱冠上及墙壁上,读出雕出来或画出来的历史与信仰的传奇——上帝开天辟地、人类堕落、最后审判等故事,先知们与族长们的生活,圣徒的苦难与奇迹,动物世界的道德寓言,神学家的教条,甚至一些哲学家的抽象概念;所有这些都在基督教义巨大的石头百科全书里。如果善良有德的基督徒死后,他可以事先要求死后葬在这些墙壁附近,因为魔鬼不愿意在那儿徘徊。一代代的人曾走进这些大教堂去祈祷,一代代的人曾排着队伍由教堂走入坟墓。灰色的大教堂以岩石般的寂静看着他们进来,看着他们经过,直到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了,教条本身毁灭了,这些圣墙就会输给无所不蚀的时间,或者被铲平,而另建奉祀新神的新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