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577—1066)-阿尔弗雷德大王与丹麦人

时间:2024-11-21 00:44:06关键词:诺曼的崛起

自迪奥哈姆一役(577年)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族人(Anglo-Saxon-Jute)仅遭到轻微的抵抗,便一举征服了英格兰。入侵者随即瓜分整个国家。朱特人在肯特建立了一个王国。盎格鲁族成立三个王国,麦西亚(Mercia)、诺森伯兰(Northumberland)、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撒克逊人则在威塞克斯(Wessex)、埃塞克斯(Essex)、萨塞克斯(Sussex)建立了三个王国,即西、东及南撒克逊王国。这七个小王国及其他更小的王国,谱写了“英格兰的历史”,直到西撒克逊的爱格伯王(Egbert)以武力或权谋把大部分小王国统一起来(829年)。

但是这块盎格鲁新领土在这位撒克逊国王统治之前已遭受过丹人的侵略,他们多次掠夺这个海岛,并以野蛮不化的异教威吓这里初生的基督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记载:“787年,三艘船来到西撒克逊海岸……屠杀当地人民。这是寻觅盎格鲁人领土的丹麦人所派出的第一批船只。”793年,另一支丹麦远征军袭击诺森伯兰,劫掠林迪斯凡(Lindisfarne)著名的修道院并杀死僧侣。794年,丹麦人侵入维尔(Wear),劫掠由饱学的学者比德于半世纪前拓垦的韦尔茅斯和加罗两地。838年,东盎格利亚及肯特受袭;839年,由350艘船组成的海盗舰队泊靠泰晤士河岸边,水手们劫掠了坎特伯雷和伦敦。867年,诺森伯兰被丹麦和瑞典的军队征服,数以千计的英格兰人被杀,修道院横遭洗劫,图书馆也被破坏。约克及邻近地区,那里的学院为查理大帝培养了阿尔琴,这时也蒙兵火而至凋敝,文教不兴。迄于871年,泰晤士以北的英格兰大部分地区都被占据。同年,一支丹麦军队在古特伦(Guthrum)的率领之下南下,侵略西撒克逊的都邑里丁(Reading)。艾思尔莱王(Ethelred)与其弟阿尔弗雷德迎战丹麦人于阿什敦(Ashdown),获得胜利,但是第二回合战于默顿(Merton),艾思尔莱王受致命伤,英格兰军队败下阵来。

阿尔弗雷德于22岁登上西撒克逊王国的王位(871年)。阿塞形容当时的阿尔弗雷德为“illiteratus”,意为“白丁”或“不谙拉丁文的人”。他患有癫痫,曾在他的婚宴上发作,但是他也被描写成一个精力充沛的狩猎者,英俊而又潇洒,智慧与武艺都远在其兄之上。登基一个月后,他亲率小股军队在威尔顿(Wilton)与丹人交锋,一战而溃,为了保全王位,竟出钱向敌军购买和平。但878年埃塔敦(Ethandun)(今爱丁堡)一役,他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约一半丹麦军队跨越海峡去攻打衰微的法兰西,其余依照韦德摩尔(Wedmore)和约,将自行约束于英格兰东北部,即后来被称为丹麦法(Danelaw)施行地的地方。

据不太可靠的阿塞记述,阿尔弗雷德大王“为了掠夺战利品”,率兵直奔东盎格利亚征服该地,同时,大概是为了统一英格兰以对抗丹人,自立为东盎格利亚、麦西亚以及西撒克逊的国王。接着,他致力于复兴及统治之道,俨然是小查理大帝。他重组陆军,成立海军,给他的三个王国制定通用的法律,改革法制,给予贫民法律保障,兴建或修建各城镇,并“以木材和石头建筑王室的厅堂”,以容纳日益增多的公职人员之用。他将岁入的1/8用于救济贫民,另外1/8用于教育。他在首府里丁设立一所宫廷学校,给教堂及修道院的教育和宗教事业大量补助。他哀伤地回忆自己童年时“教堂矗立,充满宝藏与书籍……曾几何时即被丹人掳夺烧毁”,而眼前,“英格兰人的文教颓败不堪,以至于难得有人看得懂以英文写的礼仪……也不会翻译拉丁文”。他从海外延请学者——从威尔士请来阿塞主教,从法兰西请来埃里金纳,及其他许多学者——来到国内教导他的百姓和他自己。他抱憾过去无暇读书,如今像僧侣一样埋首于宗教及学术研究。他仍然感到阅读是件难事,但是“他夜以继日地命令手下念给他听”。他几乎在所有欧洲人之先发现本土语言的重要性,他命人将某些基础的典籍译成英文,他个人也苦心孤诣地翻译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格列高利的《牧场管理》(Pastoral Care)、奥罗西乌斯的《世界历史》(Universal History)及比德的《英格兰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England)。一如查理大帝,他收集民歌并教给他的小孩,加入宫廷中吟游诗人的行列来唱这些歌。

英格兰(577—1066)-阿尔弗雷德大王与丹麦人

894年,一支丹麦人再次攻击肯特,丹麦法施行地地区的丹人前去增援,而威尔士人——尚未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的凯尔特义士——也与丹人签订了盟约。阿尔弗雷德大王的儿子爱德华直捣敌军巢穴并摧毁了它,阿尔弗雷德的新海军也驱散了丹麦舰队(899年)。两年后国王驾崩,享寿仅52岁,在位二十八年。由于他统治的疆土不大,我们不能拿他跟查理那样的巨人相比,但他内在的道德修养——他的虔诚、谦逊、耿直、克己节制、耐心、礼貌、为人民献身以及促进教育的热忱——他给他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和激励,被欣然接受了,但又很快就被遗忘掉。伏尔泰对他佩服得几乎五体投地:“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阿尔弗雷德大帝更值得后代尊敬。”

10世纪末,瓦里亚基人又对英格兰展开攻击。991年,一支挪威的维京人军队在奥拉夫·特赖格维森(Olaf Tryggvesson)的统率下侵袭英格兰海岸,劫掠了伊普斯维奇(Ipswich),并在莫尔登(Maldon)击溃英军。不听贵族忠告而被称为“无谏”(the Redeless)的国王艾思尔莱连续以1万磅、1.6万磅、2.4万磅、3.6万磅及4.8万磅从英格兰首次全面课税所得来的银子向丹麦人买和,致使英人再也无法抗击下去。艾思尔莱为了寻求国外支援,与诺曼底签订同盟,娶了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Norman Duke Richard I)的女儿爱玛(Emma),这门亲事也衍生出不少故事。相信或者是佯称英格兰的丹麦人阴谋杀害他以及议会成员,艾思尔莱暗中下令对英格兰境内所有的丹麦人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屠杀(1002年)。这道命令被执行得有多彻底,不得而知,大抵所有适役年龄的丹麦男子都被杀死,某些女子也不得幸免,丹麦王斯恩(Sweyn)的胞妹即是其中之一。斯恩誓死报仇,于1003年袭击英格兰,1013年更倾全力再度进攻。贵族们背弃了艾思尔莱,他逃到诺曼底,于是斯恩成了英格兰的主人和国王。1014年斯恩逝世后,艾思尔莱意图复辟,岂料又遭贵族摒弃,贵族们与斯恩的儿子克努特(Cnut)媾和(1015年)。艾思尔莱死于被围困的伦敦。其子埃德蒙(Edmund),绰号“刚毅者”(Ironside),勇敢应战,但于阿桑顿(Assandun)为克努特大败(1016年)。克努特被全英格兰人拥立为王,丹麦人征服英格兰至此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