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果问印度为什么有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答复就是雅利安人是始作俑者。严格说来,“雅利安”并不是一个民族或许多民族的适当名称;这个词出自梵文,意思是“亲属”,正确的解释是所有说某一种印欧语的人。但一般人是取雅利安人一词的狭义,以指某一群横冲直撞,到处迁徙,频频见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欧亚大陆古代史的民族。这些使用梵文的民族到处攻城掠地,勇猛无比,驯服了一种产于俄罗斯南部的野马,就策骑这种耐劳的马四处侵略。他们不管去哪里,都仍说母语,每征服一地,便和当地人种混合,逐渐又发展出多种语言,包括拉丁和古希腊语在内。
这个使用梵文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以前,印度原已有几种文化,包括印度河流域先进的哈拉潘人文化。可是在公元前1000年攻占印度次大陆北部并在其地殖民的白皮肤雅利安人,一点也瞧不起褐色皮肤的土著。尽管雅利安人原先只是游牧民族,目不识丁,但自恃兵力强盛便以为高人一等,哈拉潘人远比雅利安人富有文明教养,他们的城市计划,农田灌溉系统莫不井井有条,文字、艺术和工艺也比雅利安人发达得多。然而他们不敌雅利安人,终于沦为奴隶,印度亦从此变为多民族的国家,并逐渐演变出一套至今仍牢不可破的复杂阶级结构。印度三类高等级种姓的男孩,到一定年龄便要举行成年式,象征精神生命开始且已属“再生族”。但是一生族贱民从来无此权利,因为“他们的地位如此低微,以致再生族认为给他们碰了一下,就必须立刻洗澡去污……不准他们从村里的水槽汲水,理发师不给他们剃胡子,洗衣妇亦不替他们洗衣裳”。尽管他们通过的法律想彻底改变贱民古来不具任何权利的悲惨实况,但自从雅利安人自西北入侵以后,造成的悲惨结果一直延续至今。
191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对贱民所作的描述,非常贴切地说明种姓制度低层中地位最低的一群人,处境实在可怜。支持贱民不遗余力的圣雄甘地称贱民为“神之子”。
人们对早期雅利安社会的认识来自“吠陀经”,这是一部公元前1000年左右收集的神的赞歌。“吠陀经”反映了雅利安人与哈拉潘民族及其他雅利安人所征服民族合并后的文化,初由婆罗门世代口传,到十四世纪才写文献。现代印度人认为“吠陀经”是后来印度哲学和宗教的泉源。“吠陀经”里的颂歌详详细细叙述了雅利安人生活方式,说雅利安人喜欢赌博和喝酒,并因他们的快马轻车和武功而得意洋洋。雅利安人采纳了首陀罗所信的许多神祗,并在首陀罗帮助之下,定居下来和从事耕作。但雅利安人养牛养马的游牧民族传统逐渐转变为一种特别风气,这也许是藉以为他们早已消逝的“黄金时代”添些风采。在现代印度教中,牛占有神圣地位,可以由古“吠陀经”时代的生活追溯到渊源。
早在雅利安人侵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的社会就已分为三个阶级:祭司和学者组成的婆罗门;国王、武士和贵族组成的刹帝利;商人和工匠组成的吠舍。攻占印度后,原居印度的人成为近似奴隶的农民和普通劳工,他们构成第四个主要阶级首陀罗,只有雅利安原有阶级中的成员才有资格接受成年式,他们是各类身份中社会地位最高的,长大后兼且获得精神上的新生,表示已进入再生族。这套阶级制度历经演变,终于越来越复杂,大批生活简单纯朴而被认为“不法”的人发现他们身处最底层,简直是“被排斥”,人人不愿接触的贱民。显而易见的是这个阶级制度牵涉到种族因素,追源祸始必然与肤色有关:梵文中阶级叫做“种姓”,意思即是颜色。
宗教力量毕竟难与气候和人性相匹。婆罗门以“吠陀经”监护人身份,为统治印度的雅利安人世袭制度添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到“吠陀经”初次纂编后一千年,三类社会高级阶层凭皮肤颜色已难分辨。与褐色皮肤的本地人杂交导致肤色区别转趋模糊。于是出现了种族上的混合阶级,而阶级制度越来越以职业为据,所以做最卑下工作,如负责收集垃圾和埋葬动物尸体的人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从此大批直接与职业有关的次阶级随即出现,要鉴别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次阶级的职业成为比肤色种姓标准更加重要的根据,今天在印度社会生活中,这种以职业定阶级的方法已成公认的事实。
阶级制度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使某一群人拒绝接受阶级制度,从社会分裂出来,他们结果也会成为新的阶级。十三世纪初叶穆斯林抵达印度,当时许多基本社会权利被剥夺的人,认为穆斯林并无阶级之分。但不少穆斯林实在严格遵守阶级戒条,今天印度的穆斯林即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同样,印度次大陆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往往也形成类似阶级的团体、印度工业化后出现许多新职业及不少新的社会与政治职务,阶级制度又将这些新职业纳入阶级之中。
一个阶级的成员都做同样的工作,而且只有他们才做那一种工作。最理想的是同阶级的人通婚。而且,如果要严格遵守阶级规范,也只能吃喝同一阶级做的饭菜饮料。然而,这种制度非但没有导致社会的闭塞和停滞不前,相反这种层层划分人口的方式使印度在以后几个世纪更容易同化新的少数民族。每一批新来者都取得各个不同层次阶级的特征、所以也就能配合较大的阶级结构。
最奇特的是,现代印度议会走上了民主轨道。实际上加强了古老的阶级制度,因为阶级团体应运而生,为了本阶级利益而影响政治,直到今天印度的阶级制度并未受到破坏,婆罗门作为阶级之首,仍然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