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伊斯兰景观(628—1058)

时间:2024-06-17 17:44:04关键词:伊斯兰景观

伊斯兰城镇几乎都是中型的,约有1万人口,他们聚居于狭窄的区域内,通常筑有围墙以防止侵略或围攻。泥土的道路没有照明设备,入夜一片昏暗。低矮狭窄的白灰墙房屋,紧密地排在护墙的后边。城市里最繁荣的中心是清真寺。凡是有伊斯兰城市崛起的地方,无论知识、学术或声色之娱,都达到了巅峰。

在穆斯林的心目中,麦加和麦地那两地都是圣地,一处是古代阿拉伯神祇的中心,也是先知的诞生地;另一处则是他的庇护所及家族所在地。瓦立特二世将麦地那朴实无华的清真寺整修得焕然一新,美轮美奂。在瓦立特二世的督促下,耗资8万第纳尔,由拜占庭帝王从埃及和希腊送来40车拼花石块和80名工匠。因此穆斯林抱怨,他们先知的庙宇竟是由一群不忠诚的基督徒建造的。除了克尔白及此寺外,两城在倭马亚王朝时,均沾染上了使早期的哈里发们震惊的世俗的浮华,却为好胜的库赖什人争了不少面子。战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麦地那,大部分分配给当地的居民。到麦地那朝圣的人数越来越庞大,奉献也较以前更丰盛,大大地刺激了当地的商业。圣城变成了财富及声色娱乐的中心。皇宫及市郊别墅住着皇亲国戚和服侍他们的随从,侍妾无数,醇酒源源不断,歌姬漫不经心地唱着哀怨的歌,诗人吟唱着歌颂战争和爱情的诗篇。在麦地那,侯赛因的女儿,貌美如花的苏凯娜(Suqainah),主持由诗人、法学家及政治家参加的沙龙。她以慧黠、妩媚和动人的风韵,为伊斯兰妇女树立了一个楷模。她到底有多少丈夫,不能从她手指上戴的钻石戒指计算出来,因为有时她是以婚后完全自由为结婚的条件。倭马亚王朝那种追求生活乐趣的精神,终于在伊斯兰的神圣中心,征服了艾卜·伯克尔、欧麦尔等人拘谨的虔诚教徒的生活。

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的圣城之一。早在8世纪,阿拉伯人即在此占优势。哈里发阿卜杜—阿尔—马立克,极钦羡库斯鲁·帕维兹那毁掉而又重建的圣墓的优美宏伟,便将收自埃及的岁入,用于在此大兴土木,兴建闻名伊斯兰世界的哈拉姆·萨里夫(Al-Haram al-Sharif,即庄严神殿),以期能超越上述圣墓。神殿前面则建了麦斯吉德·阿克萨(Al-Masjid al-Aqsa)圣寺(The Father Mosque),这是根据《古兰经》某段经文命名的。该寺院于746年因地震倒塌,785年修复,此后屡经整建。该寺院本堂的兴建,可追溯到阿卜杜—阿尔—马立克时代。大部分的列柱是从查士丁尼在耶路撒冷的皇宫中运来的。穆卡达西认为该神殿的宏伟优美超过大马士革的大寺院。据说在该神殿的某间密室里,穆罕默德曾会见亚伯拉罕、摩西及耶稣,并与他们一起在此祈祷,在附近穆罕默德曾见到一块石头(以色列人认此石为世界的中心),亚伯拉罕曾想在这里将以撒献给上帝,摩西则曾在这里接受约柜,所罗门王和希律王曾在此兴建寺庙,穆罕默德也借由此石升入天堂。倘若人们信仰虔诚,他们可在此石上看到先知的足迹。684年,当叛党阿卜杜拉攫取麦加,并向朝圣者征收贡赋时,马立克欲夺取这些神圣的岁入,即降旨声称今后以此石取代克尔白,作为虔敬的朝圣者的圣物。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头上,工匠(691年)建造了一座混合叙利亚和拜占庭风格的圆顶石室(Dome of the Rock),此建筑被列为伊斯兰世界四大奇景中的第三奇景(其他三处为麦加、麦地那及大马士革三地的清真寺)。它不是清真寺,只是存放石头的神龛,十字军曾两度将它误认为是欧麦尔的寺院。在一块528英尺见方的八角形平坦石块上,建造起一个112英尺高的圆顶,该圆顶为木制品,外表覆以黄铜。穿过四根宏伟的列柱——它们的横梁用精美的拼花及金黄铜片包裹着——走入里边,可以看到那里被同样大小的磨光大理石列柱分割成一个个八边形平地。那些庄严宏伟的列柱模仿了罗马的废墟,而柱头模仿拜占庭。那些拱门的三角拱腹上面,用如库尔佩(Courbet)的优美形式拼凑出花鸟树石等图案;而圆顶底下柱头部分的拼花,更是匠心独运,精美异常。沿着列柱外边的檐板上,那些绿色瓦片上的黄字,是用库法凸形字体雕刻的浮雕,是萨拉丁于1187年完成的。这是此建筑装饰的一个别致的实例。列柱的内部陈列着那块高耸的石头。在《破晓》(“At Dawn”)一文中,穆盖达西(Muqaddasi)写道:

当晨曦照射到这个鼓形的圆顶上时,它立即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整栋巨厦呈现出瑰丽庄严的景象。这种奇景,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我不曾在另外一个地方见过;也不曾听说在异端盛行的时代,有任何建筑可与圆顶石室媲美。

城市-伊斯兰景观(628—1058)

耶路撒冷甚至不是巴勒斯坦的省会,这一荣誉归拉姆拉(Al-Ramlah)享有。那里许多现在看起来很贫穷的村落,在穆斯林统治的日子里却都是繁荣的城镇。阿卡(Aqqa或Acre)是占地辽阔的大城,穆盖达西985年这样记载:“西顿是一座大城,为花园和丛林所环绕。”伊德里西(Idrisi)1154年曾这样形容:“提尔是一处风景幽美的地方。”它建筑在伸入地中海的岩石上。891年,雅库比(Yaqubi)写道:“那里的旅店有五六层那么高。”1047年,纳希尔·库斯鲁(Nasir-i-Khosru)说:“令人叹服的,是这些陈列在清洁的市场上的种类繁多的商品。”的黎波里有优良的港湾,可容纳上千艘船只。底比里亚则以温泉及香料得享盛名。至于拿撒勒,旅行家雅库特(Yaqut)在1224年写道:“此地为玛利亚之子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愿它永远安详……此地的人民却置她于不光荣的境地,他们坚信自古以来从无处女怀胎之事。”雅库比说:“巴勒贝克是叙利亚境内最富饶的城镇”。而穆卡达西进一步称赞说:“繁荣而且欢乐。”在叙利亚境内的城市中,安条克仅次于大马士革,位居第二位。穆斯林635年至964年占据此地,然后拜占庭占领它直至1084年。穆斯林地理学者们盛赞此地许多美丽的基督教堂,家家户户向外突出的阳台、迷人的花园及公园,以及每一座房屋内潺潺的流水。塔尔苏斯是主要的城市之一,伊本·霍卡尔(Ibn Hawqal)估计住在那里的成年男子有10万人。尼斯福劳斯于965年再度占领此城,焚毁所有清真寺,烧掉全部《古兰经》。阿勒颇因位于两条商路的交会处而繁荣起来:该城“人口稠密,房屋均为石头建筑”,穆卡达西写道:“林荫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每条街道都通到寺院的门口。”寺院中用象牙及木头雕刻的壁龛(mihrab),以优雅闻名于世;而讲坛(minbar)“更是令人神往”,附近有5所学院、1所医院和6座基督教堂。荷姆斯(Homs,即较古的埃墨萨[Emesa]城)“是叙利亚境内主要大城市之一”,雅库比于891年这样描述它说。“几乎所有街道及市场都是用石头铺砌而成的。”伊斯塔尔在950年写道。“那里的女人,”穆盖达西说,“都很美丽,并且因美好的皮肤而出名。”

在阿拉伯帝国的东境,倭马亚王朝选择大马士革为首都,它与麦加及耶路撒冷两地比起来,更居于帝国的中央。在阿拉伯人东来以前,此地早已是人文荟萃的重镇。五条在此汇合的大河,将这一内陆地区养育成人间的乐园,水源供应100个公共喷泉和100间公共澡堂,并且灌溉了12万座花园,河水西流入长12英里、宽3英里的紫罗兰山谷(Valley of Violets)。“大马士革,”伊德里西说:“是所有上帝的城市中最有生气的一个。”在中心区,约有14万人,历代哈里发就在这一闹市区中央建造他们的王宫,王宫始建于穆阿维叶一世时期,以黄金及大理石建造,地面及墙上嵌镶着拼花石砖,真是金碧辉煌,宫内到处是喷泉及假山飞瀑,阴凉清新,四季如春。在其北边,屹立着一座大寺院,为该城572座寺院之一,它是倭马亚王朝的大马士革唯一遗留下来的古迹。在罗马时代,这里屹立着朱庇特庙;在其废墟上,狄奥多西一世建起施洗约翰大教堂。瓦立特一世于约705年,向基督徒提议重修此一教堂,使其成为新清真寺的一部分,并许诺给他们建筑材料,任择城中一地另建教堂。他们群起抗议,并警告他说:“在我们的经里这样记载着,谁毁去这座教堂,谁将会窒息而死。”但是,瓦立特亲手摧毁了这座教堂。据说,花去帝国七年的土地税,始完成了该寺院的建筑工程。帝国另以一大笔经费拨给基督徒另建新教堂。他还从印度、波斯、君士坦丁堡、埃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请来了一大批艺术家和工匠参与工程,总计雇用工人1.2万人,全部工程共耗时八年。从别处来的穆斯林一致声称这是伊斯兰文化中最宏伟庄严的建筑,而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阿尔—马赫迪和阿尔—马蒙——他们对倭马亚王朝或大马士革并无厚爱——也把这个建筑列为第一。宽阔的城墙沿着平坦宽广,用大理石铺成的广场高高筑起。清真寺屹立在这一广场的南端。寺院用平滑的正方形石头建造,有三座尖塔石屏障——其中一座是伊斯兰文化中最古老的。地面设计及装饰是拜占庭式的,而且毫无疑问受了圣索菲亚教堂的影响。圆形屋顶——直径约50英尺——是用锡块拼装成的。寺院内部,计429英尺长,被两排白色大理石柱子分隔成正殿和走廊两部分,两柱之间,从科林斯式镀金柱头开始,筑成圆形式马蹄形状,这是伊斯兰教文化首次采用这种马蹄形柱头的建筑形式。最古老的马蹄形拱门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纳西克(Nasik)的穴庙中发现的;359年,美索不达米亚尼西比斯的基督教堂始有这种形式的建筑。拼花地板上铺着地毯,墙上镶嵌着彩色大理石拼花及镀着珐琅的瓦片,内部用6个漂亮的大理石架式建筑隔开,在面朝麦加的墙上,是一座用黄金、白银及珍石装饰的神龛。光线从镶有彩色玻璃的74扇窗户中射进来,此外尚有1.2万盏灯弥补阳光的不足。一名游客说:“倘使有人在此逗留百年,留意他每天所看到的种种事物,则他会每天看到不同的新玩意儿。”希腊大使游历此寺院时,就向他的同伴说:“我曾向元老院说,阿拉伯的权力即将式微。但是现在,看到他们如此壮观的建筑,我确知他们的统治将还有一段很长的日子。”大马士革的大寺院于1069年遭受火灾重新整建后,于1400年被帖木儿焚毁,此后复经整修恢复旧观。1894年,它复遭受严重的火灾,自此以后,泥灰及石灰水代替了中世纪的装饰。在该寺院的一面墙壁上,可看到悬挂在那里的一根楣木,它来自基督教堂,其上有刻文。这些刻文,穆斯林不曾将它抹掉:“啊,基督!您的王国是永恒的,您的统治将与天地共久长。”

自大马士革东北,横越沙漠,直向东行,来到幼发拉底河岸上的拉卡市,那是哈龙·阿尔—拉希德的王宫所在地;再穿过哈夫拉,渡过底格里斯河,便可抵达摩苏尔市。大不里士则位于更遥远的东北方,它于斯时仍欣欣向荣,繁荣异常;向东走,有德黑兰(其时只是小城市)及达姆甘等,在里海的东面则有古尔甘。10世纪,它只是一个省城,以文人荟萃而闻名。他们中最伟大的一位是萨姆斯·马里·卡布斯(Sha-ms al-Maali Qabus),诗人和学者,曾庇护阿维森那,而他死后,一座高达167英尺的高塔贡巴德·伊—卡布斯(Gunbad-i-Qabus)被修建完成作为他的坟墓,它是这一曾经繁荣富庶的城市仅存的建筑物。朝北走,在东面有内沙布尔,在欧麦尔·开俨(Omar Khayyam)的诗章中我们仍可辨认出当时的旋律;马斯哈德是什叶派穆斯林心目中的麦加;莫夫一度是繁荣的省会;还有两座哈里发的税吏们无法染指的城市——布哈拉及撒马尔罕。崇山峻岭的南端是吉兹尼。诗人们记述那里有穆罕默德瑰丽的皇宫和“可与明月嬉戏的高塔”。至今存留的有马蒙所建的胜利塔,以及玛苏德二世所建更华丽的高塔。回头往西走,可看到11世纪时伊朗境内近十座繁荣都市——赫拉特、设拉子(该城内有著名的花园和别致的清真寺)、雅兹德、伊斯法罕、卡罕、卡斯温、库姆、哈马丹和克尔曼沙阿。在伊拉克境内,较知名的城市为巴士拉和库法。游客在这里可见到光滑的圆顶和光辉闪闪的尖塔、学院和图书馆、宫殿和花园、医院及浴室等建筑,以及黑暗狭窄的贫民巷。最后要说一说巴格达。

“伟大的巴格达啊!”诗人安瓦里(Anwari)颂赞道:

伟大的巴格达,学术及艺术品的摇篮;

世上没有一个城市可与她相比;

她郊区的美景可与蔚蓝的苍穹争妍,

温煦的气候可媲美天国的微风;

晶莹的石子胜似钻石和红宝石;

底格里斯河畔的少女的美胜过库拉克;

在花园中嬉戏的窈窕淑女几与相埒;

数千船只飘浮水面

有如阳光在空中闪闪发光。

这是一座古老而奢华的城市,距巴比伦旧城不远。1848年,在底格里斯河底发现一块刻有尼布甲尼撒名字的砖石。此地在萨珊诸王统治下曾十分繁荣。穆斯林征服此地后,好几所基督教修道院的建造地,大都是属于景教的。据说,从这些僧侣的口中,哈里发阿尔—曼苏尔得知该地夏天清凉,而且不像库法及巴士拉一样炎热,可免于蚊子的侵袭。可能哈里发认为居住在这里,能使自己远离那些已经充满底层暴民的丑陋城市。他尤其觉得,以内陆为根据地,在战略上是有利的,而且经由底格里斯河及纵横缜密的运河,可与沿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城市往来,通过海湾可与世界各地的海港互相交通。762年,他将其在哈什米亚(Hashimiya)的官邸以及在库法的政府机构,迁至巴格达。该城三面围以城墙,一面是一条宽阔的壕沟。他正式将巴格达(“神的恩赐”)这一名字改为“Medinatal-Salam”(“和平之城”),雇用10万名工人,费时4年,为他本人、亲属及政府机构盖起高大的砖石建筑。在“阿尔—曼苏尔圆城”的中央,屹立着华丽的王宫,该王宫有时叫金门,有时叫绿圆顶,盖前者因入口金碧辉煌,后者以闪光的圆顶之故。城墙之外,在底格里斯河的岸边,阿尔—曼苏尔建了三座名为“永恒之宫”的夏宫,哈龙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从这些王宫的窗口,可看到数以百计的船只在码头上卸下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

768年,为了使其子阿尔—马赫迪有独立的住所,阿尔—曼苏尔便在河的东边或河对岸的波斯人区另建了一座王宫及清真寺。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发展出新兴市区鲁萨法(Rusafa),它经由固定在船上的两座桥梁,与原来的圆城相通。哈龙以后的大多数哈里发都在此居住,不久,无论建地的广阔与财富,此地都超过了曼苏尔时代。哈龙以后的巴格达,实际上指的是鲁萨法。底格里斯河两岸以皇家建筑为中心的,当初为遮阳而建的许多条狭窄的街道,而今遍布激烈竞争着的嘈杂商店,这些道路直通到富人的住宅区。每一个行业都有专门的街道及市场——如香料市场、编织篮筐市场,制造铁丝、铁缆市场,钱币兑换中心,丝纺织市场、书店等。这些店铺及市集以外是普通人家。除了富商大贾的府邸及皇室建筑,普通人的住宅都是用粗砖建造,只能住很短的一段时间,不能维持很久。至于当时的人口数量,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可查,可能有80万市民;但是据一位专家估计,也可能达到200万人。无论如何,在10世纪,除了君士坦丁堡,它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了。这里有拥挤的基督教区、学校、僧院及教堂,景教徒、基督一性教派及正统教派教徒也都有他们各自的聚会场所。哈龙曾重建并扩建一座早期的曼苏尔时代的清真寺,而穆塔迪德(Al-Mutadid)又将哈龙所建的清真寺整修扩充。当然,另外还有数百座寺院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当穷人向天堂寻找安慰时,富人却在人间建立了天堂。在巴格达或巴格达附近,他们建造起数以千计的别致的大厦、别墅和宫殿,这些建筑外观简朴,但是“内部粉刷以天蓝及金黄两色”。我们从艾卜菲达(Abulfeda)令人难以置信的描述,可以想象其内部装潢的富丽辉煌。据他记载,巴格达的皇宫,地上铺了2.2万张地毯,墙上悬挂着3.8万张壁锦,其中有1.25万张是丝织品。哈里发及其家属、宰相、大臣及政府首长们的官邸都设在东城。巴尔马克家族的贾法尔在巴格达城的东南建了一座豪华巨厦,拟迁到那里去居住,而它的富丽堂皇竟导致他死亡。为了避免哈龙的猜忌,他将此宫献给哈龙之子马蒙,哈龙代子收下,但是贾法尔却继续住在那里,并在卡斯尔·雅法瑞(Qasr Jafari)宫中嬉戏玩乐直至死亡。当曼苏尔及哈龙的皇宫开始倾颓时,新的皇宫又已兴建完工了。穆塔迪德耗资40万第纳尔兴建他的七星宫(Palace of the Pleiades),从他的马厩可同时容纳9000匹马、骆驼及驴一事,可看出该宫建地之广。穆克塔菲(Al-Muqtafi)在该宫附近建起较小的皇冠宫(Palace of the Crown),连同花园共占地9平方公里。到了穆克塔迪(Al-Muqtadir),又建造起有名的华树宫(Hall of the Tree),因其花园的池旁植了一株以熔化的金银铸造成的树而得名,华树的银枝叶上饰有银鸟,它们可机械地发出啁啾的鸣声。白益王朝的苏丹们在浪费挥霍方面更甚于前人,仅穆伊兹拉赫(Muiiyah)王宫,即耗去了1300万第尔汗。917年,穆尔塔迪接见希腊的大使们,后者参观了属于哈里发及其政府的23座皇宫,那些大理石列柱,不计其数的各式各样的美丽无比的地毯和壁锦,华服的马夫,御马的金银马鞍及锦缎鞍套,园中的奇禽珍兽,以及游曳在底格里斯河上,称得上是水上皇宫的游艇,使他们惊叹不已。

在这样的豪华富贵中,上层阶级过着奢侈沉迷、纵欲腐化的生活。他们到玛伊丹(Maydan)城堡或广场去观看赛马或马球比赛;喝着醇酒,食物都是以最高的价格从最有名的地方买来的;穿的都是锦缎绫罗;他们的衣服上、头发上和胡须上都涂抹香料;闻的是乳香麝液;头上、耳上、颈上、腕上,甚至女性的脚踝上,都佩戴着珍珠宝石。“你脚上佩环叮当,”一位诗人向一名少女唱着,“夺去了我的理性。”通常女人是不准参加男人的社交应酬的,诗人、乐师和才子取代了她们的地位,歌咏及谈话的主题都是有关爱的故事,那里有柳腰纤纤的女奴婆娑起舞,直至男人们成了她们的奴隶。较高雅的聚会则是吟诗或诵念《古兰经》,有些人组织了如兄弟会等学术性的俱乐部。约790年,我们听说有十八人俱乐部,它的成员是一名逊尼派、一名什叶派、一名哈瓦利吉派教徒,一名摩尼教徒、一位抒情诗人、一位唯物论者、一名基督徒、一名犹太人、一名赛伯伊人和一位祆教徒。据说,他们在聚会时都能容忍、幽默,即使辩论时也都能礼让谦虚。一般说来,伊斯兰社会是一个很有风度的社会,所有被允许的技艺及学科都受到奖励,学校及学院到处林立,处处听到弦歌之声,这些是巴格达生活高雅的一面。

一般民众的生活我们很少听人谈及,我们仅能肯定,为建造这些华宫巨厦,他们曾奉献出他们的劳动。当有钱人欣赏文学及艺术,钻研哲学和科学时,淳朴的民众则欣赏街头卖唱者用维忽拉伴奏,哼唱自编的歌曲。庆祝结婚的行列,给街上增添了喧闹的气氛。而碰到节假日,他们彼此访问,交换礼物,吃着自认为和皇宫里一样可口的食物。即使是穷人,也可以分享哈里发的威严及庄丽的清真寺;送往巴格达的税款中,也有他们的血汗钱;首都的庄严豪华,他们亦分享一分骄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也是统治这一世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