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庇阿-恺撒时代

时间:2024-11-20 19:17:04关键词:汉尼拔对抗罗马

这次的惨败,粉碎了罗马在南意大利的盟主权。萨莫奈人、布鲁希亚人、卢卡尼亚人、鲁图里人、克罗托纳人、洛克立人及卡普亚人都加入内高卢,归附汉尼拔。只有翁布里亚、拉丁同盟及埃特鲁里亚依然坚定如故。锡拉库萨领袖希伦二世虽然至死效忠罗马,但其继任者则宣布拥护迦太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害怕罗马经由伊利里亚向东扩张,自动与汉尼拔结盟,并向罗马宣战。迦太基政府现在也有了兴趣,送了少量援兵和补给品给汉尼拔。在逃往卡流苏门的那些罗马残军中,有些青年贵族认为局势已经无望了,便策划着逃往希腊。然而西庇阿认为他们的行为可耻,并努力刺激他们鼓起勇气来。罗马一个月来歇斯底里地担惊受怕,只有一小部警备部队保卫都城,以防汉尼拔来攻。高贵世家的主妇们流着泪奔往各寺庙,用她们的头发拂拭神像。有些人因其丈夫和儿子都已战死,便与外国人及奴隶同居,以免断绝香火。神显然已被冒犯了,为了重新博取神的恩顾,元老院再度批准以人做牺牲,活埋了两名高卢人和两名希腊人。

但是,波利比奥斯说:“罗马人处于真正危险时,才是最可怕的……诚然,他们现在败得那么惨,他们的军誉已被毁灭,可是,凭其政体的特别优异,凭其明智的意见,他们不但恢复了意大利霸权……且在几年当中,就变成了世界的主人。”内部的阶级斗争终止了,所有各团体皆以救国为急务。虽然税额早已高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但现在的市民,甚至寡妇和儿童们,都自动地将其私蓄交给国库。每一个能拿起武器的人,都被征召从军,包括奴隶在内。元老院对从军的奴隶许下诺言,一旦胜利到来,他们就会获得自由。士兵们则都不要薪饷。罗马准备寸土必争,以对抗这只迦太基的新狮子。

但是,汉尼拔并没有到罗马来。他认为,一旦罗马城被攻,那些依然效忠罗马的各邦皆会派军向罗马集中,他自己的军队只有4万人,实在不足以围攻罗马城。即使攻下了,又怎能守得住?他的意大利同盟者,不但不能加强他的兵力,还会削弱他的兵力。罗马及其友邦召集军队,一旦攻击这些同盟,如果没有汉尼拔的援助,他们就会向罗马屈服。他的左右责备他过于谨慎,其中一人悲伤地说:“神并不把所有恩赐给予一个人。汉尼拔,你知道如何赢得胜利,却不知如何去利用胜利。”汉尼拔决定暂时等待,以俟迦太基、马其顿及锡拉库萨和他联合起来,发动多方面的攻势,以重占西西里、萨尔迪纳、科西嘉及伊利里亚,迫使罗马的势力局限于意大利。他释放了所有俘虏,唯独不放罗马人,而以他们向罗马索取赎金。罗马元老院拒绝其要求,汉尼拔就把大部分罗马俘虏送往迦太基做奴隶,其余的则照罗马的方式,命他们斗剑以娱乐士兵,有些人甚至斗死。汉尼拔攻下几座城市,然后就带着他的军队前往卡普亚冬营。

在所有他能选择的地方中,卡普亚是最愉快也最危险的地方。这个位于那不勒斯北方约12英里的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已从埃特鲁里亚人及希腊人那里学到了高尚的文化,也学到了邪恶的文化。汉尼拔的军队历尽艰苦到了那里,都认为在这个季节有权纵情于肉欲了。他们经过许多战役,已成为其主人心目中斯巴达式的无敌军人,然而现在却不再是无敌的了。在其后五年中,汉尼拔率领着他们,只获得一些小胜利。而罗马进围卡普亚,则使得他们的行动大受束缚。汉尼拔为解救卡普亚,进军到距离罗马数英里之处。罗马成立了25个新军团,总人数约20万人,而汉尼拔的兵仍旧只有4万人的限度,于是,他只好向南撤退。公元前211年,卡普亚被罗马军攻陷。卡普亚领袖们曾纵兵屠杀城内的罗马人,城陷之后,或被斩首,或自杀。其人民曾经坚定地支持汉尼拔,此时便被分别放逐于整个意大利。就在一年之前,罗马的马赛勒斯已经攻下了锡拉库萨。一年后,阿格里琴托(Agrigentum,西西里一城)也向罗马投降。

西庇阿-恺撒时代

在这同一期间,罗马有一支军队,受两位老西庇阿指挥,去往西班牙,以牵制哈斯德鲁鲍尔。公元前215年,他们在埃布罗河击败哈斯德鲁鲍尔。然而不久,两位西庇阿皆战死于沙场,罗马军队所得又复失去。于是,他们的孩子大阿菲利加·西庇阿就被派到西班牙去,继承其父亲权力,指挥这里的罗马军队。他那时才24岁,比担任此职的合法年龄还差一截。但是,此时的元老院很愿放宽制度以救国家,平民会议也自动地愿意屈居元老院之下。人民都爱慕这个年轻的西庇阿,因为他不仅长得漂亮、能言善辩、智勇双全,而且虔诚、有礼及公正。他有这样一个习惯:在进行某一项事业之前,一定要到议政厅的寺庙去,与神交谈;当其胜利回来,则举行百牛大祭以酬诸神。他自信为天之宠儿,几次成功地使他这个信仰传遍各地,也使他的士兵充满信心。他很快就恢复了军队的纪律,经过长期围攻之后,终于攻下了新迦太基,把所得的贵重金属和宝石小心谨慎地缴交国库。西班牙的大多数城市皆向他投降,至公元前205年,西班牙就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可是,哈斯德鲁鲍尔的主力部队却逃走了,这时候已经通过高卢及阿尔卑斯山而进入意大利。而哈斯德鲁鲍尔送给汉尼拔的信,却被罗马人截获,其战役计划因而泄漏。公元前207年,哈斯德鲁鲍尔的军队在梅陶罗河(Metaurus)与一部分罗马军相遇,尽管他指挥卓越,但还是被击败了。他看到战斗失败,与其兄相会的希望已失,于是跃入敌人阵中而死。罗马的史学家们,大概是以小说的方式告诉我们,胜利者把哈斯德鲁鲍尔的头砍下,派人南送,经过阿普里亚投入汉尼拔营中。汉尼拔深爱这个弟弟,他的死使汉尼拔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于是,汉尼拔带着他的日益减少的军队,撤退到布鲁提乌姆(Bruttium)。李维说:“这一年,他没有作战,罗马人也不敢去惹他,虽然他的希望已经一点一点地破灭,但他的声威还是那么伟大。”迦太基派遣100艘船,载运兵员及粮食去接济他,然而一阵暴风却把那些船只吹到了萨尔迪纳。这里的罗马舰队击沉及夺获80艘船,其余20艘艰难逃回本国。

公元前205年,这位青年西庇阿刚从西班牙获胜归来,就当选为执政官。他成立一支新军,渡海前往非洲。曾经长久拒绝支援汉尼拔的迦太基政府,请求汉尼拔回援其首都。我们试想,这位瞎了一只眼睛的战士,被源源不断的敌军逼到意大利的一个角落,看到自己15年艰苦经营的事业一无所成,所有的荣誉皆归结于无益与逃亡,他将作何感想?他的军队,有一半官兵拒绝登船随他回迦太基去。据其敌方的史学家说,他害怕罗马获得那些兵员,因而杀了2万名不服从命令的官兵。他离国36年之后,又回到故乡。他一登岸,就匆匆地成立一支新军,前往扎马去面晤西庇阿(大阿菲利加)——扎马在迦太基南方50英里(时值公元前202年)。这两位将军很礼貌地会过一次面,发现无法达成协议,于是开始会战。在汉尼拔一生中,这是第一次战败。迦太基士兵大多数是雇佣兵,为罗马步兵及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Masinissa)的鲁莽骑兵所败,遗尸2万于战场。这时已经45岁的汉尼拔,英勇战斗不减当年,亲自攻击西庇阿并将其击伤,又攻击马西尼萨,一再整编其溃乱之兵,带着他们拼命反击。当一切希望都已消失时,他避开了被俘的危险,骑马到迦太基,宣布他不再参加战争,建议迦太基向元老院求和。西庇阿(大阿菲利加)颇为慷慨,他允许迦太基保留其在非洲的帝国,但须交出所有军舰,只许保有10艘三列桨战舰。对于非洲内外,非经罗马同意,不得从事战争。每年须付给罗马200塔伦(约72万美元),为期50年。汉尼拔宣称这些条款公道,劝迦太基政府接受了。

第二次布匿战争改变了西地中海的面貌,西班牙及其所有财富都归罗马所有,向罗马提供了征服希腊的基金。意大利再告统一,罗马成为毫无疑问的主人,并为罗马的船只及货物打开了所有路线及市场。但是,在所有古代战争中,这次战争是成本最高的。它蹂躏或损坏了意大利农田的半数,摧毁了400个市镇,杀死30万人。这次战争削弱了民主政治,因为它显示出,大众的议会不能明智地选择将领或指导战争。这次战争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和道德,因为农业受害而商业获益;因为把乡下人征召入营,教以战斗的残暴,而军营中又盛行男女乱交;因为带回西班牙的珍贵金属,用于新的奢侈及帝国的扩张;因为它使意大利能够依靠自西班牙、西西里及非洲榨取来的小麦为生。总之,几乎罗马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以这次战争为转折。

对迦太基而言,这是灭亡的开始。既然还留下那么多商业及那么一个帝国,其民生问题当可解决。但是,其寡头政治的政府太腐败了,把每年付给罗马的赔款全部让下层阶级负担,还要从中盗用谋利。大众党于是要求隐居的汉尼拔出来拯救国家。公元前196年,他当选为行政长官。他提议法院的104位法官应每年改选一次,且非经一年间歇,不得重任,他这个提案吓坏了寡头政治的政客们。元老院拒绝这个法案,他就向平民会议提出,从而使其通过。他凭这部法律及其程序,一下就建立了相当于罗马程度的民主政治。他严惩贪污,并追究其来源。他减轻市民的过重税额,把财政管理得很好,到公元前188年,就付清了罗马的全部赔款。

寡头政治的官僚们要除掉汉尼拔,便向罗马告密说,汉尼拔正在阴谋恢复战争。西庇阿(大阿菲利加)用尽其所有影响力,以保护汉尼拔,但被反对派所压倒。元老院顺应迦太基富人之意,要求汉尼拔投降。这位老战士于夜间逃走,骑马走了150英里,到达塔普苏斯(Thapsus),再由那里乘船前往安条克(Antioch),时值公元前195年。他发现安条克三世(Antiochus III,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国王)对于与罗马的和战问题正在迟疑不决,便建议战争,于是成为国王的参谋之一。公元前189年,罗马在美格尼西亚(Magnesia)击败安条克,所提和平条件之一是将汉尼拔交给罗马军队。汉尼拔逃走,先到克里特岛,再到比提尼亚(Bithynia)。罗马人经过搜索,包围了他藏躲的地方。汉尼拔宁死不愿做俘虏。他说:“罗马人焦急已久,让我们替他们解除了吧,因为他们认为,为了等待一个老头子之死,已经付出太多的耐心了。”他随身带有毒药,随即就服毒而死,享年67岁。时值公元前184年。几个月后,他的征服者与仰慕者西庇阿(大阿菲利加)也追随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