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鲁士死因之谜
居鲁士是古代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创立者。他曾率领波斯人反抗米底贵族的统治,推翻米底王国,并征服了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为世界上第一个地垮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位29年(约公元前558—前529年),但最后究竟是怎样死去的,却始终是个历史之谜。
据古代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居鲁土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西北进军,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他率军渡过阿拉克斯水(今药杀水),同马萨革泰部落交战。波斯人最初取得重大胜利,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的儿子被俘后自杀身亡。但马萨革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民族”,托米丽斯集合自己所有的军队,诱敌深入,使波斯军遭到惨败。希罗多德说,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进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居鲁土本人也战死在疆场。战斗结束后,托米丽斯为报子仇,用革囊盛满人血,然后在波斯阵亡者的尸体中间到找居鲁士的尸体,将其首级割下放在她那只盛血的革囊里,愤然地说:“把你的头用血泡起来,让你饮个痛快吧!”希罗多德认为,关于居鲁士之死的种种说法中,此说“最为可信”。后来的多数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阿里安等,大抵都持此说。
除希罗多德所最信的这一说法之外,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有关居鲁土之死的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也认为居鲁土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但与其作战的对方不是马萨革泰人,更谈不上居鲁土的头颅被马萨革泰女王浸在血中一事。根据巴比伦僧侣贝洛苏斯关于巴比伦的历史著作,居鲁土是在同斯基芬人达赫(意为“掠夺者”)部落作战中阵亡的。希腊作家克捷西的《波斯志》则认为,居鲁土最后的一次战斗是反对印度边境上的德比克人的。克捷西说,德比克人的国王阿摩拉欧斯同印度人结盟,其军中有大象;印度人站在他们的一边。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居鲁士的肝脏,三天之后,居鲁士便因此致命的创伤而死于波斯军营中。当时,斯基芬人阿谬尔吉部落则站在波斯人的一边,其国王阿摩尔格闻讯曾率领2万骑兵赶来援助。经过顽强的战斗,波斯方面最后战胜了德比克人。
另一种说法更根本否认居鲁士是战死的。色诺芬在其所著《居鲁士的教育》中,就曾说居鲁士在首都自己的家里“和平地终其天年”。
此外,据一些古典作家记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萨尔加德有居鲁士的陵墓。克捷西也说过,居鲁士的尸体曾由其子冈比西斯派大臣巴卡帕特护送回波斯埋葬。这也与希罗多德的说法产生了矛盾。
鉴于以上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近代以来学者对希罗多德关于居鲁士的最后出征及死亡情况的描述,大多持程度不同的怀疑态度。有的虽然全部引用希罗多德的叙述,但又指出“其真实性有些可疑”。有的只提到居鲁士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对于马萨革泰女王将居鲁士的首级浸在血中一事,或者矢口不提,或者说它仅是希罗多德著作中保存下来的“中亚细亚的一个传说”。
前苏联学者丹达玛耶夫在《阿黑门尼德王朝初期的伊朗》一书中,则倾向于确认希罗多德的记述。
丹达玛耶夫首先对贝洛苏斯和克捷西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贝洛苏斯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的人,而在其之前很久,达赫人已经取代了马萨革泰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把居鲁士的敌人称作达赫人。克捷西为什么确信波斯人最后战胜的是德比克人呢?丹达玛耶夫说,这是“源于波斯的官方传说,它总是力图把波斯人的失败冒充为胜利”。丹达玛耶夫又说,克捷西之所以作出错误的判断,还因为他相信德比克人居住在印度的边境,而实际上他们却是与基尔卡利伊人为邻的。一些古典作家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怎样的部落使居鲁士招至失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德比克人常常是马萨革泰部落的强大的同盟者,在克捷西的时代,他们的声誉远胜于马萨革泰人,故克捷西相信居鲁士是和德比克人作战的。
对于色诺芬的说法,丹达玛耶夫也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应忘记,色诺芬力图把居鲁士树为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人物,为此目的,他不惜直接曲解历史事实,尽管这些事实对他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我国有的学者兼采希罗多德和克捷西的说法,认为居鲁士可能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激战中,“身负重伤,三日后死于营中”。
居鲁土究竟是战死疆场,抑或是“和平地终其天年”?如果说是战死的,那么又是同谁作战时阵亡的?看来,这仍是历史的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