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经过了所有的战争和叛乱,以及各帝王的统治和变法,中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平平稳稳地度过,并没有受到什么事情的打扰,直到很久之后,事情才终于发生了。1127年,北宋亡,随即南宋又建立了。国都从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到了临安不久,这个新都像旧都一样,又是那样奢侈繁华。海外各地的商人又开始集于这里,购买中国的特产。宋徽宗在位25年(1101—1125年),大力提倡艺术,与其说他是一个帝王,不如说他是个艺术家。当金人攻陷汴梁的时候,他正在画图;他还设立一个艺术机构来推动艺术。宋朝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即在于艺术。中国的青铜器、玉器、绘画和缮本,成为收藏的对象;大部头的丛书都被收藏起来,有些是从战火中保留下来的。一时,学者和艺术家都群集于南北两都。
就是在宋朝,印刷术像是一次不知不觉的光荣革命,胜利地走进了中国的文学界。印刷术这个东西是经过好几世纪的演化而来的,到了此时,印刷术已成熟:可以印一整面,可以用金属活字印刷。这种印刷术完全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这是继文字的发明之后,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
在印刷术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必定是发现比古代中国人所使用的丝、竹更方便的书写材料。丝太贵,竹太重;墨子在周游各地的时候,就需要三部车子来载他的竹简,这些竹简是他最主要的财产。秦始皇每天需要批阅120磅重的公文。东汉,约105年时,蔡伦向和帝报告他发明了一种又便宜又轻的书写材料,这种东西是由树皮、大麻、破皮和渔网做成。蔡伦因而被任命为中常侍,地位极高,但因涉嫌与皇后私通,被命回家洗个澡,梳整一下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后喝下毒药。这种新的技术很快传了出去,而且传得很广,这可由下面这个事实得到明证: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爵士在万里长城所发现的一张最早存在的纸,是一种公文的形式,记载着21年到137年的事情。显然,纸的发明与这些被记载于纸上的最近的事是同一个时代的。因此,我们断定这张最老的纸约在150年出现,就是距蔡伦发表他的发明之后才50年而已。这些早期的纸都是纯破布的性质,在本质上,像现在我们用的牛皮纸。中国人改良他们的纸,几乎达到完美的地步,他们用一层胶和糨糊粘住那些纤维,并可增加吸墨的能力。在8世纪,中国这种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到了13世纪,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此时的纸就与现在我们用的一样了。
墨水也是来自东方,虽然埃及人曾制造墨水和纸,而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的,但欧洲人所知道的制造墨水的方法,是学自中国的。墨水原来就是中国人用的。朱墨水是用汞的硫化物做成,早在汉朝,中国就使用朱墨水。黑墨水则在4世纪始出现。自此,朱墨水的使用变成皇帝的特权。黑墨水促进了印刷的产生,因为黑墨水最适用于木模上,几乎擦不掉。至于纸模也已经在中亚细亚发现,他们把纸浸于水内一段时期,好让纸变硬,但是用墨水写在上面,还是相当清楚。
图章的使用可以说是印刷术的起源,中国印刷用的字,和图章刻的字是一样的。最初的图章像近东的,是用黏土做的;到了5世纪,图章开始蘸墨水。在2世纪时,中国人曾把“四书五经”刻在石头上。但自有了墨水之后,顿时兴起了摹拓的风气,把墨水涂在石上,把这些文字拓印出来。在6世纪,我们发现道士曾用好大的木章印符咒;一个世纪后,佛教僧侣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印刷,这些方法有图章、摹拓、纸板和棉织印刷,最后一种是源自印度。最早大量的木刻印刷出现在日本,约770年,当时印的是用梵文和中文写的咒文,约有100万字。由此也可看出当时亚洲文化交流的频繁。唐朝有许多的木版印刷,但明皇之后,由于战乱绵延,这些木板都被破坏或丧失了。
1907年斯坦因爵士到了甘肃,说服了当地的道士,让他进入敦煌的千佛洞研究。其中有一个洞显然是在大约1035年时被堵塞了,直到1900年再重新打开,里面藏有1130大包的书,每一包有一打以上的缮本;整个洞就是一个藏有1.5万册的图书室,这些书都是写于纸上的原稿,保存得完美如初。在这些原稿中,我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书——《金刚经》,卷末印有这样几句话:“王印于868年5月11日,以便广布流传。” 在这一大堆的原稿中,发现另有三本是印刷的;其中一本较为进步,它不像《金刚经》那样是成卷的,而是一本小型折叠的书,这是现代书的形式之滥觞。就如中世纪末叶的欧洲和现代的一些落后地区的原始民族,第一个刺激印刷的是宗教。宗教要求把它们的教义,借着视和声传出去,把它们的咒文、祈祷文和故事传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宗教最早的印刷形式是祈祷卡,中国在969年或更早就已出现这种卡片,在14世纪末由中国传入了欧洲。
这些早期的书册都是用木板印刷的。从一封约在870年写的中国书信中,我们发现上面所说的最早的印刷品:我在四川的时候,有一次我在一家书店里,找到一本用木板印刷的教科书。由是可知,印刷术似乎早已有了。有趣的是这种印刷术的发展,首先是从中国的西部省份而来,像四川,这些地方首先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刺激,有一段时期还独自享受着东方独特的文化。在10世纪初叶,宰相冯道说服了皇帝,挪出一笔款项,印行“四书五经”等古书,木板印刷遂传到中国的东部。这项工作花了20年,印出130大册。这130大册中不但包括原文,而且还附有最有名的注释。无疑,这项翻印整理古书的工作的完成,增加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大大地影响宋朝学术的复苏并增强儒家思想的力量。
木版印刷最早的形式之一是纸币的制造。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那时是10世纪。发行纸币变成中国政府最喜欢做的事,故不到100年,就导致了通货膨胀。1294年,波斯人也学会了这一套致富之道;1297年,马可·波罗曾惊异地描述中国人如何显示出这些很奇怪的纸片。欧洲却直到1656年才知道这个方法,而发行他们第一张通告的纸币。
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中国没有字母,而有4万个的单字,远东地区无法使用这种奢侈的活版印刷。1041年,毕昇发明用陶土做的活字印刷术,但用得不广。1403年,高丽制造出了第一部金属的活字印刷机:首先将字模刻在硬木头上,从木字模再做瓷土字模,再从瓷字模做成金属字模。当这种金属的活字印刷机发明后,高丽那位贤明的皇帝太宗立即决定采用,他认为这对政府极有帮助,同时可保存文化。这位有眼光的君王说:“不论谁想要统治国家,首先他必须要对法律和古代经典有广泛的认识。然后,他对外才会公正,对内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如此,可以带给他的国家和平与秩序。我们东面的国家隔着大海,距我们远,而从西面的中国输进来的书又很有限。用木板印刷常常不完整。再者,也很难把现存的书统统再印出来。因此,我下令把我们的字铸成铜模,凡是我所能取得到的书,都要把它们翻印出来,以便把这些作品的传统流传下去。这对我们和未来都是一件幸事。但这笔费用绝不由人民的税收支付,我和我的家族以及那些赞同此举的大臣,将要私下地负担这些费用。”
金属活字印刷术从高丽传入日本,再从日本传回中国。但显然,活字印刷之再传入中国是在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 在欧洲发明活字印刷之后的事了。活字版印刷在高丽流行了200年后就衰落了,中国人也用得不多,直到从西方来的商人和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印刷术,中国才普遍地使用。从冯道(五代时)到李鸿章这900年间,中国主要还是用对他们的文字最为方便的木版印刷。尽管木板印刷有其缺点,但中国的印刷工人印出了大量的书。在994年到1063年间,就印出了几百册的各朝历史,全部5000册的佛经在972年印出来。这时的作家发现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一种武器;他们的读者大大地增加了,从贵族扩大到中产阶级,甚至到部分的平民阶级;文学担负起了更富民主意味的角色,种类也更为繁多。木板印刷是宋朝文艺复兴的源泉之一。
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荣耀,中国的文艺复兴却早它两百年,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古代的精华都被历史学者攫取了,以一种新奇的姿态介绍给成百万的读者。大量的文学选集、巨大的字典和百科全书,都被编纂印行出来的。宋吴淑(947—1002年)编纂了第一部中文百科全书——《事类赋》,因为中国没有字母,该书遂以类别为次;这部书主要是探讨自然界,录事颇为精审。977年,宋太宗下令编纂一部更大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这部书共32册,是从1690种精选出来编纂而成的,其搜罗颇为浩博。后来,明成祖(1403—1425年)又敕令编了一部更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全书达1万册,但因印刷费太昂贵而没有印行,因此,只有一个抄本留传下来,但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有160册被烧毁了。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