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属印欧语系,对我们很有意义。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一个文化经过漫长的时间与空间犹能持续不断。梵文、希腊文、拉丁文与英文,它们在数字、家族的称谓与一些联结动词上, 具有惊人的相似。琼斯爵士所说的较希腊文要完整,比拉丁文要丰实,尤其比以上两者都巧妙新颖的古代语言,可能就是雅利安族的语言,它完全与众不同。这一语言尚不为我们所知道,我们只能假定它与早期波斯的方言相接近。《吠陀经》的梵文已成为古典与文学的记号,仅有学者与僧侣才得以掌握。(按梵文,“梵语”,Sanskrit,意即预备的、纯洁的、完整的、神圣的。)在《吠陀经》时代,人们的语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每一部落各有其雅利安方言。印度永远不会只有一种语言。
《吠陀经》不能确定为何人所著。直到公元前9或前8世纪,印度——或是达罗毗荼——商人从西亚带回一些闪米特文字,近似腓尼基文,从中产生了而后印度的字母。几个世纪以来,书写方面似乎仅局限于商业与事务方面,很少用于文学方面。是商人,而不是祭师,发展了文字。甚至佛教的教规,在公元前3世纪前也没有落实成文字。印度现存最古老的碑文,是一些阿育王的文件。经过了多少世纪,经由手写与印刷,文学与音乐才充满了我们的周遭。当我们发现印度的历史与文学仅通过口耳相传,却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而不中断,真令我们百思难解。《吠陀经》经典与叙事诗都是一些诗歌,代代相传,全凭背诵。他们并不期望用眼去看去读,而是凭声音去听。就是借这种方法,早期的印度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对古印度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吠陀经》,但《吠陀经》到底是什么?“吠陀”(Veda)一字的意义是知识,是一部学问的书籍。这一经典被早期印度人用来研究神圣的学问,正如《圣经》一样。在收集的编辑与分类上,没有比这部经典更晦涩不明了。在这些经典里,唯一现存的,即如下所示:
1.《梨俱吠陀》
2.《娑摩吠陀》(Sama-veda)
3.《夜柔吠陀》(Yajur-veda)
4.《阿闼婆吠陀》
每一经典内又分为:
第一篇《曼怛罗》(Mantra)——赞美
第二篇《梵书》——祭师僧侣所用的祭式、祷告与符咒典范
第三篇《阿兰亚书》(Aranyaka)——为隐逸圣哲的“山林文”(forest-texts)
第四篇《奥义书》——哲学家的密谈
其中只有一部经典不是宗教、哲理或魔术,而属于文艺作品。《梨俱吠陀》是一部宗教名诗选集,包含1280首圣歌或赞美诗,对象是印度雅利安人信奉的所有神物,如日、月、天、星、风、雨、火、黎明、土地等。 其中极大部分实际是对牲畜、五谷与长寿的祈愿,极小部分够得上文艺的水准,少数的赞美诗歌已达流利与雄美。有一些是单纯而自然的诗文,如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首赞歌惊叹着白色的牛奶竟来自红色的乳牛。另外一首不了解为什么太阳一下山后,竟没有一直掉落在地上。又有一首问道许多的河流流入海洋,为什么海洋永不会填满呢?有一首挽歌是用死亡论的体裁,悼念一个阵亡的伙伴:
我从死者手中取下了挥动的弯弓。
借它带给我们统治权与光荣。
你我天人远隔,充满了英雄的事迹,将摧毁来自所有敌人的袭害。
进入大地的内部,投入母亲的怀抱,她是多么的深远,极度的丰实;宽宏仁爱的物主,求你永葆如羊毛般柔美的青春,永远不辍。
呵!大地,尽情开放吧!不要让重压加诸我身,助我、扶我轻易行进。
有如慈母怀抱中护藏的孩子,安全无虑,啊!大地!
另一首诗记述人类第一对双胞胎,一对双生的兄妹亚马(Yama)与亚米(Yami)之间的坦白对话。亚米唆使她哥哥不要顾及符咒里神的禁令与她同居,并保证她所希望的一切都是为了延续人种。亚马以高度伦理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她使尽诱惑,最后呼他为弱者。这一故事没有结局。我们仅能从客观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诗文最崇高的部分是一首令人惊异的万物赞美诗。有一首甚至极具怀疑意识的巧妙泛神论,竟出现在最具宗教意识的民族最古老的书籍里:
既非有,亦非无;悠悠苍天一无所有,太空苍穹无极渺茫。
覆盖何物?遮蔽何物?掩饰者何?
水深无底,何其神秘?
并非死亡,亦无永生不朽,日夜之间并无限界。
唯凭一息尚存,否则自甘死亡,生存于无有之乡。混沌初开,一片漆黑。海际无光,朦胧深奥。壳里胚胎,生灵来自酷暑。首获爱顾之隆,有如春回大地——更在诗人心中表露无遗。
迷茫于造物与非造物之间。是大地抑或太空出现光亮。普及万物?
种子播下,神力继之——在下覆万物,在上具威力与愿望。
谁知此中隐秘?谁来揭露其奥妙?
万象众生从何而生,从何而来?
众神灵自己随后出现,谁知此一伟大造物主来自何处?他是来自所有伟大造物主所来之处。
是随意愿,抑或尽在不言中。
至高无上的先知是在最高的天堂,
它洞悉一切——即使偶然他有所不知。
以上这首诗所提的问题只能留待《奥义书》的作者来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