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原始雅利安族

时间:2024-11-20 12:53:08关键词:印度的渊源

姑且不论在信德与迈索尔等地不断发现的古物,我们觉得在我们已知的史料中,在摩亨佐—达罗的全盛时期与原始雅利安族的出现之间,呈现了一大空隙。这或许是我们对以往的“了解”中,偶然发生的缝隙。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遗迹中有一个奇特的印章,它由两个蛇头组合而成,蛇是历史悠久的印度民族的特有象征——那些膜拜蛇的半人半蛇的拉加人的形象曾被入侵的原始雅利安族在北部几省的占有物中发现,据说这些拉加人的后代子孙仍流窜在较荒僻的山里。再南面的土地,被一些黑皮肤、宽鼻子的民族占领,我们称他们为达罗毗荼族,这个名字的来源不是很清楚。当原始的雅利安族压境的时候,达罗毗荼族已经有了文明,他们的商人远航到达苏美尔地区与巴比伦,他们城市的奢侈与繁华已闻名于世。很明显,原始雅利安族所倡行的村落组织、土地耕种法以及赋税制都是来自他们。直到如今,印度中南部德干地区主要的风俗、语言、文学与艺术,皆是达罗毗荼族的遗传。原始雅利安族人入侵并占有了这些盛极一时的部落,这是野蛮时代常有的现象——游牧部落定期性地由北部向安定与平静的南部来一番烧杀掳掠。这形成了历史的规律之一,经此一来,文明的兴衰正有如时代的起伏——雅利安族扫荡了达罗毗荼,古希腊的亚该亚人(Achaean)与多利亚(Doria)族征服克里特与爱琴海地区,日耳曼进占罗马,兰巴德(Lambard)族统领意大利,英吉利走向日不落的世界。一贯是北方产生统治者与武士,南方产生艺术家与圣哲,而结果通常是温和终得天助。

谁是这些侵略的原始雅利安族?他们认为这个词是高尚人的意思(雅利安文“Arya”是高尚的意思),这种理解可能出于对历史的看法,亦即通过语言学的追溯淡化不名誉的勾当,聊以解嘲。 很可能他们是来自居住在里海地区的波斯族旁系,名叫Airyana-vaejo——“雅利安族之乡”。 可能就是在同时,雅利安族的喀西特族占领了巴比伦,而吠陀雅利安族也开始进入印度。

有如日耳曼入侵意大利,这些雅利安族与其说是征服者,还不如说是移民。他们都具有强壮的体格,又能喝能吃,残忍成性,好勇斗狠,很快地就统治了印度的北部。他们善用弓箭作战,战士穿铠甲,坐兵车,或舞动战斧,或挥起长矛。他们一点都不装模作样:“天真无邪”地降伏了印度,并没有假借要提高他们文明的口实。他们要的是土地与草原来饲养牛羊。在他们看来,战争这个词与国家的荣誉无关,意思很简单,就是“需要更多的牛羊”。他们渐渐地沿印度河与恒河向东进发,直到全部的印度斯坦纳入其控制之下。

当他们的生活经由战争转变成定居的农耕后,他们成群的部落渐渐地合并成为小小的国家。每一国家由一国王统治,并由一些武士组成的议会来辅佐;每一个部落由一个酋长来领导,他的权力由一个部落议会来限制;每一部落由一些独立的村落组织结合而成,村落组织由一些族长组成的会议来管制。释迦曾问他的弟子:“阿难陀,你曾听说过,跋耆国人民(Vajjians)经常会谈,并且他们的家族时时举行公开会议吗?……阿难陀,只要跋耆国人民不断地会谈,并且家族经常举行公开会议,他们就不会衰败,而会繁荣起来。”

印度—原始雅利安族

如同其他所有的民族一样,雅利安族也有与同族和异族通婚的规则——禁止与其他种族通婚,同族血亲相近的也不能婚配。这些规则构成了印度最特有的制度。受统治的多数人被他们自己民族的少数人认为是低贱一等,雅利安族深知若不限制异族通婚,则不久他们就会失去种族的特性,在一两个世纪后他们就会同化并相互融合。是否属于第一阶级,人们并不以地位而是以肤色来分,也从是长鼻还是宽鼻来分,由此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从拉加与达罗毗荼而来的雅利安后裔。后来由于世系的复杂以及种族与职业的分工,阶级的系统在吠陀时代渐行消失。在雅利安族内部,除了最近的血统不能结婚外,其余都不受限制,婚后的地位也不受生育的影响。

当从吠陀印度(公元前2000—前1000年)进入了所谓英雄时代(公元前1000—前500),即是印度离开《吠陀经》(Vedas)里描述的状况进入《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与《罗摩衍那》(Ramayana)两大叙事诗所描写的时代——一切技艺变得更专门,并形成世袭制,而阶级的区分也迅速形成。最上层的是刹帝利(kshatriya)或称武士,他们认为死在床上是一项罪恶。甚至早期的宗教仪式,也是由酋长或国王依卡塞的主教大祭司来举行;婆罗门的僧侣或祭师仅是在这些奉献牺牲的场合中担任助手。在《罗摩衍那》的诗里,一个武士激烈地反对将出诸战士名门、矜持无比的新娘许配给衣衫褴褛的祭师与婆罗门僧侣。耆那教(Jainism)书里承认武士的领袖地位。佛教的文献里,竟称婆罗门僧侣出身低贱。即使在印度,一些事物也有了改变。

由于战争之后是和平,由于宗教解答了农业上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因而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渐渐增大。祭典繁复,故婆罗门僧侣在人数、财富与权势上相形增加。他们以青年的导师与种族历史、文学与法律的口头传布者的身份,依他们自己的想象,慰藉以往,展望将来,灌输对祭师的尊敬意识,进而建立他们这一阶级的尊严,以期在今后的印度社会里具有优越的地位。实际上在释迦时期,他们已经开始与武士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相互责难。释迦对双方的争执也感到相当费解。甚至在那个时代,武士对婆罗门仍没有让步,由武士权贵们创立的佛教与婆罗门之争达千年之久。

在这些少数领导者之下的就是吠舍(Vaisya)。在释迦之前,商人与一般民众同属于一个阶级。首陀罗(Shudra)是由大多数的当地民众组成。最后是无身份的人,或称贱民(Pariah)——没有同化的士著部落、旃陀罗(Chandala)战俘以及受刑罚而降为奴隶的犯人。除去以上四种原有的少数集团外,现今在印度还有4000万最底层的人,印度称他们为“不可触摸的人”(Untouc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