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
她已经是第三次结婚了,而她的第二任丈夫是神秘死亡的。新夫名叫詹姆斯.赫伯恩,博思韦尔的伯爵,她的臣民,而且据谣传,他早已是她的情人。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滑入了厄运的深渊中。
新婚的幸福没有持续多久,贵族威胁着女摄政王,年轻夫妇离开了爱丁堡。一场武装冲突最终爆发,而结局是早已预料到的:女王失败。在距离苏格兰首都八英里的卡伯利山上,1567年6月15日,决战的双方两军相峙。在博思韦尔一边飘扬着苏格兰的红色狮子王旗——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漂亮的女王正在此地。她的对手打出来的旗标很罕见:白底上画着一棵绿树,树下躺着玛丽.斯图亚特被谋杀的前夫亨利.达恩利的尸体。
尸体身旁跪着他的儿子和王储:雅可布。下画写着:“啊,上帝!挽救我的国家,为我报仇。”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苏格兰封建领主们从不以绅土风度著称,他们不会对这个女人手下留情。
时间在流逝,没有人愿意先挑起战斗。法国使者急急地奔来走去,以期调停这一事件。如果玛丽.斯图亚特放弃博思韦尔,人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宽恕她,苏格兰贵族们让他们的女王知道这一点。但是玛丽坚决站在丈夫一边。她回答,今日对手中的几位当初也是赞同这门婚事的。无休无止的争论谈判接踵而来。在中午灼人的热浪中,博思韦尔的土兵渐渐地泄了气。他们从前线退洛赫利文城堡——苏格兰女王在此成为她的贵族的阶下囚。却下来,先是一小队一小队地,然后是一大群一大群地。他们到处寻找荫凉之处和清凉的啤酒。最终,女王投降了。条件是允许博思韦尔逃走。她牺牲了自己,甘心落人敌人手中,任他们把她带到爱丁堡。“烧死这个婊子,烧死这个谋杀亲夫的女人!”民众喊道,当她骑马穿过苏格兰首都的街道时:“杀死她,淹死她。”人们并没有把她带到自己的宫殿,而是带到雇佣军的执法官的房屋。她被锁在一间小屋内,日夜有人严密监视。她不能平静下来。没有一位贵族愿意与她讲话。长夜过去,黎明来临,她出现在窗边,完全崩溃了,歇斯底里地大叫救命。她的头发乱蓬蓬地竖着,汗透衣衫,而且肮脏不堪,破破烂烂。看热闹的人又惊又怕。玛丽,苏格兰人的女王,24岁,似乎沉人了她生命的谷底。
突然,贵族们出现在她的房里,把玛丽从窗边拖开。傍晚,她被移送到王宫里,圣十字架宫。她在那儿休息,换衣,并在宫女的服侍下,进了晚餐。但是,晚宴被提前打断,“马已备好!”没有更多解释。在夜幕的掩护下,玛丽被带走了。在一个湖边泊着一只小船,人们划着船,把这个女囚送到洛赫利文湖中心的一座小岛上,岛上有一座城堡。一个不可能逃走的地方。苏格兰女王成为她手下贵族的阶下囚。
从此刻起,思想家们对这位有魅力的苏格兰女王的看法最终分为两种:她的控诉者指责她命人杀死了她的丈夫亨利.达恩利,为了与情夫詹姆斯.博思韦尔结婚,由此背叛了苏格兰。但她的崇拜者认为她是一位女殉道土,她为了在自己信奉新教的国度内坚持天主教而受罪。这只是关于她的论争的开始。后来玛丽逃出洛赫利文湖的监禁地,但是一种还要糟糕得多的命运正等待着她。最终,她为求生的欲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玛丽.斯图亚特是一个谜一般的女人,个性中充满矛盾。她是政治权贵们争权夺利的牺牲晶?或者她假装天真,蒙骗周围的人,实际上却为所欲为?她是第三者手中的球呢?还是对自己利益毫不妥协的捍卫者?直到很晚,对她的生活和执政时期的认识和评价才开始实事求是。玛丽的命运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上的反应,招来激烈的论争和极端的评价。“她是披着殉道者外衣的放荡的贱货……一只母豹子,像野兽那样危险……,这样放纵和邪恶,几乎显得变态”,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如此评价。反之,弗里德利希.封.席勒把她描述为一个不幸而热情的女人,为自由付出了代价,尽管她不贞并且犯下谋杀大罪,但由于她的懊悔面得到了宽恕。他把历史写成戏剧,掀起玛丽.斯图亚特人生传说的第一个高潮。差不多150年后,斯特凡.茨威格为自己和他的传记小说的成百上千万读者又发现了另一个玛丽.斯图亚特,她与席勒笔下的同一个人物一点儿也不像。尽管一部分历史根据不尽可信,茨威格塑造的这个形象基本上仍是世人心目中那个纵欲的苏格兰女王:一个最终被她的热情导向毁灭的女人,是道德和欲望之间动摇不定、自我分裂的典型。
“我的结局中蕴含着我的开端”,玛丽.斯图亚特在一顶华丽的床帐上绣着这句话。回顾她的一生,人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句带有令人战栗的预言力量的人生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