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之外,经学中别有伪古文一派,其缘起于东晋时梅赜(梅,亦作枚,赜,亦作颐)[晋西平人,字仲真。
元帝初,官豫章内史。]所献《伪古文尚书》(托名孔安国所传,并并真者全造一部安国之《注》)。
宋朱熹、吴棫,明梅皆疑之。[朱熹说见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八“朱子于古文犹为调停之说”节。
吴棫,字才老,南宋时人,正史无传,曾著《书稗传》十三卷,今佚。说见同卷疑“古文自吴才老始”节。
梅,明旌德人,字致齐。著《尚书考异》,《尚书谱》,力攻古文之伪,为阎、惠(惠栋,著《尚书古文考》)所本]至清阎若璩而考定其伪。[谓为梅赜所伪。](阎所著书曰《古文尚书疏证》)伪造之主名,丁晏指为王肃(见所著《尚书余论》)。
近人又有疑之者(吴承仕,其《与章炳麟书》。见《华国》月刊中)。途辙,实与郑同,无足深论。《孔子家语》,[十卷。]大约系王肃所造,《孔丛子》[三卷。]亦然。[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一。《家语》又有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六卷,证为王肃所伪。]因东汉泥古、琐碎、迷信之学风所激起之反动,是为玄学。[参看梁启超《饮冰室丛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其学起于魏正始(废帝年号)时,直至南北朝之末。但至东晋中叶后,则渐与佛学相混,非复纯玄学矣。[故纯玄学之历期也极短。][玄学起于中原北方,后随晋室南迁而盛于南,北方反无玄学。亦犹其后理学起于北,随宋室南迁而盛于南,北方反无理学也。]纯玄学以《易》、《老》二书为主,《庄子》次之。[《列子》为晋人伪造。[《列子》盖即注者张湛所伪,一部分本诸古书,一部分为其伪作,如《杨朱篇》决非先秦思想,乃魏晋时颓废思想也。][以《易》、《老》为主者,盖其空谈原理,实取诸儒、老二家之学之涉及原理之部分也。
论者或谓其本道家而儒家仅其表面者,乃不知儒、老之涉及原理者本相同也(先秦诸子之言原理哲学,本多相同)。]其所研究者,为宇宙及神鬼之有无,人之情性、运命及安身、立命等问题;在政治及社会制度上,则主张重原理而不泥事实(重道而遗迹)。其中各种人物皆有。[见《燕石札记·清谈》一、二、三、四条。]其著述甚多,具见《隋书·经籍志》中,惜其书多已亡,只可一览而知当时有何等著述耳。[大抵无具有条理系统之书,多属注、讲义、讲疏之类。]存于今者,专书王弼《易注》、郭象《庄子注》最要,[至何晏之《论语集解》,仅包含一小部分之玄学,不及二书之要也。]《列子》之伪造部分,亦可供参考。单篇散见史传及各家集中。(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最便[清严可均编。])与佛家有关涉处(分赞、否二方面),可看《弘明集》。
此派之功绩,在破坏而不在建设。自经过玄学运动后,泥古及迷信之弊皆除(指学术界之风气);琐碎之考证,人亦不视为重要矣。(考证为求正确起见者,别是一说,此其本身虽无用,联合之则成极有用之建设,乃学术分工之作用也。琐碎者则并无理想,无立场,连其本身亦未必正确)正所谓无用之用也。[某种学术,必溯其前时期之情形,方能知其价值,玄学即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