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最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篇小说,是鲁迅的《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起,用“巴人”的笔名陆续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批判了“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赤贫者。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甚至也被迫失去了自己的姓氏,靠出卖劳动力维持最简单的生计。他物质上极端匮乏,但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当辛亥革命浪潮波及未庄时,阿Q向往革命,却被统治阶级诬指为“强盗”而枪毙了。作为一个落后农民,既狭隘守旧,又以此沾沾自喜;既在强者面前屈从,又在弱者面前逞强;既“深恶痛绝”造反,又要投降革命党”……这一切在阿Q身上又是统一的,和谐的。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明明是被压迫、被奴役的对象,偏偏将自己当作压迫者、奴役者,陶醉于自我精神上的“胜利”。他的口头禅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地位而采取的自我麻醉的手段,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民病态心理的表现。作者通过对阿Q思想性格的深入肌里的针砭,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唤醒农民的觉悟,革命果实被假洋鬼子之流的资产阶级篡夺,阿Q被送上断头台,也宣告了这场革命的破产。小说通过丰富的艺术描绘所总结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塑造阿Q的形象,主要采用了3种艺术手段:一是作者的介绍、陈述是人物行动的成功描写;三是人物心理的透视剖析。这些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显示了力透纸背的艺术功力。
《阿Q正传》以其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和匠心独运的典型塑造贏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读了小说译稿后动情地说:“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中肯的评价,道出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真谛。《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文坛的一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