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诗歌理论--“言志说”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是“言志说”。
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在先秦、两汉时期,不少著作都采用这一说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中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歌永言等。可见“诗言志”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不仅为儒家所接受,也为道家所接受。
关于如何理解“诗言志”之“志”,五四运动以后一直存在着分歧。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歌与诗》)。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抒情性较强的诗、乐、舞等艺术形式,主“言志说者,也同时很强调情感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如《庄子》,一方面讲“诗以道志”,同时又很强调真情的重要性。荀子既主张“言志”,又十分重视艺术由情而生、以情感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