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派最有代表牲的诗人--王辛笛
中国九叶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王辛笛。
王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笛。江苏淮安人,生于天津。他是九叶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个。曾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回国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协候补理事兼秘书,并为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杭约赫创办的《中国新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著有《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等诗集及散文评论集《夜读书记》。他的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如“布谷,布谷,你在呼唤些什么?你是说割麦插禾,你是说百姓的苦……”(《布谷》)。
九叶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围绕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出现的一个规模不大却特色鲜明的诗派。它以《九叶集》的出版而得名。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当时,他们大多二三十岁,都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经历过旧中国的苦难,衷心渴望着解放。他们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又有着大体一致的风格。他们虽有个性和风格,但恪守一个原则:既忠于时代感受,又忠于艺术创造。他们认为,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人既要写出时代的精神和本质,同时又要力求个人情感和人民情感相沟通,“更强烈拥抱住今天中国最有斗争意义的现实”。在艺术上,他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探索新诗的表现手法,加深艺术的感染力,并且要形成各自的个性和风格。他们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在荆棘中趟出一条路来”。他们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唱出压在心中的愤怒和诅咒,表露出对光明的渴求和向往。他们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的各种手法,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效果他们的感情溢于纸上,真切动人,荡气回肠。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诗集问世,有过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们的诗有一定的欧化倾向,有的流于艰涩,但大多数诗机智活泼,清新婉丽,富于情感,而且他们的追求和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