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负盛名的曲作家--洪昇与孔尚任
中国清代最负盛名的戏曲作家是洪昇与孔尚任洪昇与孔尚任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清代戏曲双璧,被誉为“南洪北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洪昇(1645-1704),清初著名戏曲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家道中落,幼时在京曾跟从王土祯、施闰章学习诗文,后官至国子监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出《长生殿》,因触犯佟皇后丧葬大忌,被除学籍,牵连其他受害者也不少。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一生因创作传奇《长生殿》而与当时的另一位戏曲家—创作《桃花扇》的孔尚任并称为“南洪北孔”。洪昇所作诗集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戏曲作品中传奇只有《长生殿》传世,其他如《回文锦》《回龙院》《闹高唐》等皆不传;杂剧有《四婵娟》传本,《四婵娟》包括《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和《管仲姬》四种单折杂剧。
洪昇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曲,他的《长生殿》代表着昆曲艺术的最高峰。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10多年之久,前后易稿3次,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完成。《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一部出色的传奇戏曲。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其中不乏美化和净化。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剧有声有色,场面强烈感人,结构巧妙,曲辞优美,恪守韵调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洪昇的诗多是记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于平淡处见功力,无雕琢矫饰之弊。
孔尚任(1648-1718),清代著名戏剧作家、诗人。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学习的范围很广,既爱好诗文,又精通乐律。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所以与明朝遗老、南方名土结交,触发起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10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历史剧《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的悲歌衬托国破家亡之痛,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桃花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文学史上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剧中人物的构思与描写颇具匠心,剧中词曲清婉流畅,感情色彩极为浓重。作者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独特构思,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戏剧结构富于独创性,细密而宏伟,把传统的爱情剧和时事剧都提到新的高度。《桃花扇》共40出,分上下两卷,是一部忠于史实的优秀历史剧。它的出现,标志着继汤显祖之后中国戏曲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使《桃花扇》成为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与《长生殿》齐名。
孔尚任除《桃花扇》外,还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