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最杰出的散文八家

时间:2024-11-20 01:35:05关键词:之最,作家

唐宋最杰出的散文“八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中国唐宋最杰出的散文“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编韩、柳等人的文章,名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土。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韩愈力反六朝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在《师说》中,则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中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他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的散文峭拔矫健,与韩愈的雄浑有别;说理之作,以谨严胜。《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存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在晢学上,其著有《天说》《天对》等重要论著,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根本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并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又对佛教妥协,提出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刘禹锡为其编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早年支持范仲淹,对王安石推选的青苗法不满,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他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文章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世传其《辨奸论》一文,有人认为是他人假托。著有《嘉祐集》。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中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谥文忠。他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虽然在政治上他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宋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深有影响,他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且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其能画竹,学于文同,也善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著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中进土,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虽其政治态度与苏轼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著有《栾城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考取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王韶,取熙河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再次起用为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主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髙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年间考取进土,世称南丰先生。曾奉召编校吏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其散文平易舒缓,有些文章曾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革。著有《元丰类稿》。

唐宋最杰出的散文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