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魏最有成就的父子诗人

时间:2024-11-20 01:17:08关键词:诗人,作家

魏最有成就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

中国汉魏最有成就的父子诗人是“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也是建安文学最有代表性的父子诗人。

汉末建安时期,涌现了大量作家,文坛上掀起的文人诗歌高潮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寂。他们都经历了汉末离乱,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慷慨悲凉、明朗刚健,显现出对汉乐府民歌优秀传统的继承。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小字阿瞒,一名吉利。祖曹腾,父曹嵩。他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少机警,有权数,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光和末,黄巾起义,拜骑都尉,讨颍川迁为济南相。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会董卓废立,操散家财,合义兵讨卓。初平时,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后破袁绍、袁术,自为大将军领冀州牧,居邺城。进丞相位,为魏公,加九锡,进爵魏王,以邺为都。卒谥武,追尊武帝,庙号太祖。

曹操一生,军政之余,颇好文学。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被誉为“汉末实录,为后世所叹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仍传诵不绝。他的诗苍劲雄浑,开一代诗风,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通音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操之长子(也说次子),操卒,嗣为丞相、魏王。建安末,接受献帝禅位,立魏,都洛阳,改元黄初。性好文学,博闻强识,以著述为务,下笔成章,有典论、诗、赋百余篇,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之一,与建安文人相处得很好。少时,通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又喜爱骑马射箭,能舞一手好剑。倡导了文学批评,公正地指出建安时期各个作家的作品特征。他的《典论·论文》是早期的文学批评专著。但他的诗多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缠绵悱恻,内容远不及曹操丰富、深刻在语言与表现方法上吸取了乐府之长。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操次子(也说三子),封陈王,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古人称为“建安之杰”。他的一生以曹丕称帝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深受曹操宠爱和赏识,后期由于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和苦闷中死去。十岁善属文,援笔立成,甚为操所爱。文帝素忌其才,欲之,令作诗限七步,于是作“七步诗”。他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深切动人,流传古今。谥思,世称陈思王。曹植的诗讲究艺术技巧,尤其重视语言的提炼,对后世文学特别是五言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的《洛神赋》最为历代所传诵。有《曹子建集》传世。谢灵运尝言:“天下文章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中国汉魏最有成就的父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