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撰的《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全书共5卷,但原本已散佚。近几十年来,得见几种唐写本《切韵》残卷,有人认为,其中的一种最接近陆法言的原本,因而考定《切韵》原为193韵,即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部目次序虽不够整齐,字数也较少,但有简略注释。它是研究上古语音、现代方音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
陆法言(562—?),隋朝音韵学家,名词,字法言,以字行,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8人讨论音韵学,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根据议论的要点,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5卷。陆氏家族不见容于隋朝,因此陆法言的著作直到唐以后才大为流行。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敦煌留有《切韵》残本三种,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切韵》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所以《切韵》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
陆法言在仕途上不顺,但潜心学问却使其在中国语音史上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