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农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迹:玉米农业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同欧洲、亚洲古代奴隶制文明不同。旧大陆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麦类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玉米。印加玉米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它独特的生态环境、耕作方法和技术装备。玉米生产对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秘鲁”一词在克丘亚语里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农业文明是在极为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今天秘鲁沿海中部安第斯山麓延伸到智利北部,主要是沙漠地带。这里的气候十分干燥,只有乌鲁班巴河、阿普里马克河、卢林河、马腊尼翁河、里马克河和其它几条河的河谷地带。
印加人发展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安第斯山脉的各个谷地,特别是库斯科谷地,这是印加农业文明不同于旧大陆各个古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特征。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是埃及文明的“母亲”;苏美尔文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文明发源丁恒河流域;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安第斯山的山谷深而狭窄,山坡较陡,土层贫瘠。到了雨季,山水顺坡而下,冲刷土层,旱季则干旱缺水。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印加人继承了前人修筑梯田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耕作技术。他们栽培了大约40多种农作物,比如:根菜类的芋、珍珠树、番薯、木薯、马铃薯;瓜果类的南瓜、木瓜、胡瓜,还有番茄、花生、菜豆、可可、菠萝、草莓、辣椒;此外,还有玉米、滨藜稻、栗棒、胭脂、龙舌兰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当时都是其它大陆没有的,可见,印加人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印加人广泛利用秘鲁南部和玻利维亚山区的草原,发展畜牧业,饲养骆马、羊驼和豚鼠。骆马的饲养是畜牧业上的重大成就,这对解决印加人衣和食的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骆马的肉是很好的食品,皮可以制成垫子和斗篷,骨头可以做成各种器具,筋腱可以代替绳索,毛可以制成线和做成衣服。甚至骆马的粪便也是上好的燃料。
印加帝国对外扩建过程也正是玉米农业文化的移植过程。印加统治者实行一种迁移制,即“米特马埃斯”制。按此制度,印加人在征服一地之后,就把那里的居民,甚至整个部落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另外地区,给他们建立居民点和村社行政单位,并命令他们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印加帝国时期,海拔4000米的玻利维亚高原的广大草原地区早已被人们开拓、种植,玉米的变种多达700多种,这真是人类农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迹。
考古学家在研究古埃及国王墓内的木乃伊。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以梯田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扩人生产面积,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他们先用石块在山坡上砌成几堵围墙,然后分别将泥土铲子和填满。第一块梯田建成后,再建第二块,第三块,……这样就在整个山坡上建成层层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利用,成为能够灌溉的可耕地。对于多岩石的坡地,他们先搬掉石头,然后从其它地方运来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泥土修筑梯田。一般看来,第一块梯田面积较大,第二块梯田面积较小些,直到最后一块梯田只能种两三行玉米。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扩大耕种面积,这不能不说是印加文明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杰作。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印加人懂得,要想在贫瘠的旱地上获得良好的收成,就需要人工修建灌溉系统。因而,印加人根据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积的多少,建造相应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过水渠把水从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长水渠达100多公里。水渠建成后,人们把土地平整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系统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建立在一种低水平的生产技术基础之上。印加人没有耕畜,用人工翻地。主要的工具是一种叫做“塔克利亚”的木橛,至今,在秘鲁一些极为闭塞的山区仍在使用它。这种工具是在一根长约1.8米的木棍上装上一个青铜金属或硬木弯曲的尖头,在尖头以上约30厘米处,与木棍成直角装一横突作为踏脚装置。翻地时用脚踩着它,将尖头插入地里,旋转一下拔出来,就可以深翻耕地,这是印加人一大发明。
妇女使用名叫“马卡纳”的锤子和“拉乌卡纳”的锄头。马卡纳就是在粗木棍上装上平滑的石头,用来打碎土块。拉乌卡纳是在一个像凿子或切削刀形状的青铜宽锄板上面安装一根硬木的短把。与其说它像现在的锄,毋宁说更像手斧。它用于掘孔、培土等等工作。此外,他们还使用青铜齿镰和链枷。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独特的施肥技术。在库斯科谷地和附近高地,印加村民将人粪施到玉米地里。印加人平时十分注意堆积人粪,并把它晒干打成粉末,在播种季节将肥下到地里作底肥。在其他地区,印加人还用骆马和羊驼的粪便作底肥。在南美洲沿海地带,印加人以鸟粪作肥料。如在秘鲁、智利的沿海地带有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岛上由于有鸟栖息和繁殖,积下了大量的粪便,从远处望去,岛上长年积累的鸟粪堆,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那些鸟粪是一种肥力很强的自然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如氮、磷、钾等,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护鸟粪。在海鸟繁殖的季节,禁止人们到岛上去,以防诲鸟受惊而飞走,违者要受到惩处。无论何时,在岛上或其它地方,杀死海鸟者要被处死。按照印加国王的命令,将每个岛上鸟粪划给指定的地区使用。如果一个岛很大,就由几个地区分享。每个地区在划定的区域树立标记,禁止他人盗肥。地区内对鸟粪再作更细的分配,鸟粪的份额由村社按每个村民的需要,来进行分配。如果某一村民侵占了别人的一份,就等于犯了偷窃罪行,会遭杀身之祸。不过,一般印加人都会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的繁荣,靠独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作保障。印加帝国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王所有,而实际上是由各个村社支配。每个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划分为三部分:太阳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阳田属于最高大祭司、祭司、庙宇管理人,印加田属于印加国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属于村社所有,并在村民中进行再分配。关于村社田再分配的情况是这样的,村社酋长“库拉卡”负责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对村社夫妇享有一份土地,大约1图普,约合4000平方米。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男孩,就给这家增加1图普;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女孩,就给这家增加半图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暂时的,每年必须重新分配。
印加帝国土地耕作生产者主要是村社男性社员。他们年龄为25岁到50岁,被称为“普里克斯”。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日子里,首先耕种太阳田,接着耕种印加田,最后耕种村社田。太阳田上的收获归祭司所有,印加田的收获归王室所有,以作贡赋,村社田的收获一小部分作为全村的公共储备,保障村社的各种需要,并用以救济困难的村民,大部分用以村社社员各家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