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乱的诗句
1、【怨之所聚,乱之本也】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怨恨聚集多了,是祸乱的根源。本:根本,根源。
2、【君使民慢,乱将作矣】语出《左传·庄公八年》。国君使百姓放纵,容易发生祸乱。慢:放纵。作:发生。
3、【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语出《荀子·成相》。回顾过去的事情,自己引以为戒,治乱、是非也就可以认识了。戒:警惕。识:认识。
4、【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语出晋代傅玄《傅子·重爵禄》。凡是想使国家安定的,没有不想使官吏清廉的。说明官吏清廉是实现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于治乱的诗句
5、【乱极则治,暗极则光】语出清代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混乱到了顶点,就会变为安定;黑暗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光明。二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治:安定。
6、【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语出《荀子·大略》。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利的追求,便是治平之世;对财利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乱之世。义:正义。利:财利。克:胜过。
7、【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语出《管子·治国》。社会安定的国家往往就富裕,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往往就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常:经常,总是。
8、【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语出《韩非子·心度》。时代变化了,但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国家就会混乱;耍聪明的人多了,则禁令不改变的国家就会削弱。移:改变。能:才能,这里指耍聪明、玩弄智巧的人。
9、【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语出《老子》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逼得老百姓铤而走险。说明老百姓“轻死”,是由于统治者剥削太重、不顾人民的死活造成的。轻:不重视。厚:重,多。
关于治乱的诗句
10、【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国家的安定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姓的兴亡,而在于天下人民是痛苦还是福乐。意谓国家兴亡取决于人民。治乱:安定和混乱。一姓:指最高统治者。忧乐:痛苦和欢乐。
11、【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语出《六韬·文韬·盈虚》。君主不贤明,那么国家就危险,人民就混乱)君主很贤明,那么国家就安定,人民就守法。说明领导者的品质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治乱。贤圣:贤良圣明。洽:安定,此为守法之意。
12、【至理之代官得人。不理之代人得官】语出《亢仓子·臣道》。天下大治的时代官署能得到适宜的人才来主持,天下混乱的时代人们能得到理想的官职来快意。意谓治世官得其才,乱世人得其官。至理之代:天下大治的时代。不理之代:天下治理得不好的时代。
1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语出《宋史·岳飞传》。文官们不贪取钱财。武将们不畏惧死亡,这样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意谓文臣武将如果都能奉公无私,国家就会安宁无事。《朱子语类·论官》:“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惜死:怕死。惜,吝惜,舍不得。
14、【尧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语出《管子·霸言》。尧舜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百姓;桀纣时的百姓,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百姓。所以,治与乱的根本原因是在上面。尧舜:唐尧和虞舜,古时相传为圣明之君。桀纣:夏桀和商纣,古时暴君。
关于治乱的诗句
15、【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天下的形势如果不强盛就必定会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发展就必定要倒退。说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会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16、【圣人之治,独治者也,圣法之治,则无不治矣】语出《尹文子·大道下》。依靠圣明之人治理天下,只能使天下安定于一世;依靠至善至美的方法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安定。说明治国应当靠“圣法”而不能仅仅依赖“圣人”。独治:一人治理;此指使当世安定。圣法:最完美的方法。
17、【天下治,则人上行;天下乱,则人上文】语出《朱子语类·论取士》。天下安定,人们就注重品行,天下混乱,人们就注重文辞。说明人们的行为取向为政治形势和社会风气所左右』也说明从人们的行为取向上即可见出社会政治状况的好坏。治:安定。上行:注重品行。上,崇尚,注重。上文:注重文辞。
18、【人主诚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乱也,以才取人,乱也,以行取人,乱也】语出《亢仓子·君道》。君主如果确实贤明,就是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能治理好;君主如果不贤明,根据言论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才能用人,国家也会混乱,根据德行用人,国家也会混乱。说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好坏是国家治乱的直接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