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慎行的诗句
1、【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语出《诗·小雅·何人斯》。对于人无所惭愧,也就不害怕天神。
2、【多行不义,必自毙】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多做坏事的人,一定会自取灭亡。行:做。毙:死亡。
3、【违强陵弱,非勇也】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躲避强硬,欺侮软弱,不是勇敢。违:躲避。陵:欺侮。
4、【善事难为,恶事易作】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好事难做,坏事易行。说明学好困难,学坏容易。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语出《国语·周语下》。学好,就像登山一样困难;学坏,就像山崩一样容易。崩:倒塌。
6、【居必择地,行必依贤】语出唐代皮日休《足箴》。居住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做事一定要仿效贤者的榜样。
7、【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语出《吕氏春秋·别类》。好事,小做就小有益处,大做就大有益处。
8、【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语出《诗·邺风·雄雉》。只要不妒嫉,不贪求,做什么不是善行呢?忮(zhi至):妒嫉。用:行。臧:善。
9、【尤而效之,其又甚焉】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谓学习错误的东西,错误就会更大。尤:错误。效:仿效,学习。
关于慎行的诗句
10、【不义不呢,厚将崩】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做事不讲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即使势力雄厚,也会崩溃。昵(ni逆):亲近。
11、【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语出《易·家人》。谓君子说话应当言之有物,做事应持之以恒。物:内容。行:行为。恒:恒心。
12、【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语出《新五代史-王彦章传》。意谓豹死之后能留一张华贵的皮子,人死了,也要将美名传世。
13、【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语出《孟子·尽心上》。不做我所不愿做的事情,不要我所不想要的东西。为:做。欲:想要。
14、【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语出《荀子·荣辱》。所谓在社会上寸步难行的,全在于说话不当。危足;侧足。履(lv旅):踏;走。凡:全。
1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语出《老子》三十八章。意谓大丈夫为人处世应淳厚朴实而不应浮薄虚华。
16、【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语出《易·系辞上》。意谓言论行动,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应谨言慎行。此引孔子言。
17、【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语出《荀子·修身》。自身有好的品德,要保持耿介不阿并且一定要珍视它。介然:耿介。好:喜好,珍惜。
18、【息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疾病往往产生于生气,灾祸常常从细微处发生。谓处事要谨慎。纤微:细微。
19、【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语出《易·乾》。日常的言语要讲求信用,平常行事要谨慎小心。庸言:日常的语言。庸,平常;经常。庸行:日常的行为。
2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语出《书·太甲中》。自然的灾害,还可以避免;自己造下的罪孽,是不能逃避的。孽:灾殃。违:避去。逭(huan换):逃避。
21、【诫无垢,思无辱】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敬慎》。警诫自己可以使自身洁净无污,思索可以避免过失。谓人应谨慎从事。垢(gou够):污垢。辱:过失。
22、【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不要先发动祸乱成为祸首,不要依靠动乱乘人之危,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怙(hu户):依靠。
23、【天子无戏言】语出《吕氏春秋·重言》。意谓帝王讲话应慎之又慎,不作儿戏之语。下文曰:“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戏言:开玩笑的话。
2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对于说话,要做到不随随便便才罢了。意谓君子说话非常谨慎,从不随意乱说。苟:随便。
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里仁》。君子说话要慎重,工作要勤快。意谓要少说话多做事。讷(na那):言语艰难。敏于行:指工作敏捷勤恳。
26、【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语出唐代孙光宪《琐言》(引古语)。说明人切忌做坏事。好事:美善之事。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又载。
27、【存亡祸福,其要在身】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人的生存、死亡和祸福,其关键在于自身。谓人处世应谨慎并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要:要点,关键。
28、【祸福无门,唯人所招】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和福并没有大门,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此旬说明祸福不是天生的、命中注定的,而是人为的。
29、【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问】语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君子应防患于未然,不要处在被人怀疑的地位。说明人应远离是非之地,避免嫌疑。
关于慎行的诗句
30、【一言既出,如白染皂】语出《西游记》第八十五回。一句话说出了口,就像白物品上染上了黑颜色。意谓话既出口,无法收回,说明人应当慎于言语。皂:黑色。
31、【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语出《荀子·修身》。意谓只要喜爱好的品德没有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就一定会进步。厌:满足。谏:规劝。
32、【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语出《书·旅獒》。戏弄别人,有损于自己的道德,只顾玩赏喜欢的器物,会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后也指做一些无益而有害的事情。
33、【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语出唐代孟郊《投所知》诗。尽善尽美固然值得称赞,微小的长处也不应该拒绝。意谓人应当不辞小善。扬:赞扬,称赞。遏:阻止,拒绝。
34、【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为之事,不如其已】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说没有意义的话,做没有必要的事,不如不说不做。无谓;没有意义,没有用处。行:做。已:停止。”
35、【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语出隋代王通《中说·王道篇》。容易喜乐的人一定是哀伤也很多,动辄施舍的人一定会喜欢强取。轻施:轻易地施舍。夺:强取。
3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语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在瓜地里行走,不要提鞋子,在李树下走,不要整理帽子。比喻人应避免嫌疑。纳履(lv旅);提鞋。履,鞋。
37、【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语出《荀子·劝学》。意谓说话不谨慎有时会召来灾祸,行为不注重则会招致耻辱,君子立身处世要谨慎。立;指立身。
38、【不义不处,非理不行】语出《墨子·非儒下》。违背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做,不符合道理的不去实行。强调人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义理”,而不可违反原则。处:处理,执行。
39、【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语出《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很小人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隐蔽也不会不显现出来。说明人必须谨言慎行。隐:藏而不显。形:显现。
40、【君子不以私害公】语出汉代刘向《新序·义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公家的利益。谓人应当把“公”放在首位,而不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41、【欲得于身吉,无过莫作非】语出唐代王梵志《欲得于身吉》诗。要想求得自身的吉利,最好的办法是不做坏事。于身:在身,自身。吉:吉利。无过;最好不过。非:不好之事,坏事。
4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语出《易·系辞下》。好的行为不积累起来,就不能成就美名;坏的行为不是积累多了,也不至遭到杀身之祸。此引孔子之言。
43、【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一个字也不要轻易给人,一句话也不要轻易答应别人。意谓待人接物应当谨慎。与:给予。许:允诺。
44、【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戚之次且》。君子生活在世界上,做他应当做的事,而不做他不应当做的事。君子:有才德的人。
45、【积善必余庆,积恶必余殃】语出唐代王梵志《积善必余庆》诗。积累善行,一定会幸福无边;积累恶行,一定会灾祸连绵。二句诗劝诫人们积善戒恶。余:饶足。庆:幸福。殃:灾难。
46、【言思可道,行思可乐】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毁学》。说话时要想一想可以不可以说,做事时要考虑考虑能不能使人感到满意。说明一言一行都应当谨慎。思:思考。道:说。
47、【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语出《墨子·非攻上》。损害别人越多,他的不道德行为就越严重,他的罪过就越大。说明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犯罪行为。兹甚:更严重。兹,通“滋”,更。
48、【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语出汉代陆贾《新语·明诫》。错误的话一旦说出口,那么它所造成的灾祸会到万里以外的地方。意谓说话应当考虑后果,应当谨慎。谬误:错误。
49、【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语出《荀子·礼论》。意谓君子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原则,礼的制度。敬:谨慎。道:原则。文:指礼的制度。
关于慎行的诗句
50、【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语出《易·系辞下》。意谓君子的行动不存侥幸心理而去冒险,心平气和而后说话,如需求助,必向有情谊之人。此引孔子言。易:平。
51、【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语出《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把小事情都做好了,也就成就了大业;在细微的方面能谨慎对待,其善行也就称显于世了。说明做事情必须不舍细小。著:显名。
52、【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语出《韩非子·难四》。违反正义,这是事情失败的根由;背离道德,这是怨恨积聚的原因。说明做事必须顺乎德义。倒:逆,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53、【谮慝之言,无人之耳;批扞扦之声,无出之口】语出《墨子·修身》。恶意中伤的话,不要听;攻击别人的话,不要说。谓人应当具有高度的思想品德修养。谮慝(zen te怎﹝去声)特):恶意中伤。批扞(han旱):攻击。
54、【体强者必先敝,气盛者必先委】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思愤》。身体强健的人一定首先衰弱,精神十足的人一定首先委靡。意谓逞强示能、争荣好胜,一定贻害自身。敝:败坏,损伤。委:通“萎”,不振作。
55、【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宣扬别人的不足之处,这不能叫做直爽;帮助别人做坏事,这不能叫做义气。语:说。济:帮助。恶:坏,坏的举动。义:合乎道德规范的举动。
56、【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说丛》。一句话错了,驾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喻指说话要谨慎。俗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说出的话不能反悔的意思。四马;指一车套四匹马。
57、【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语出《礼记·大学》。许多人的眼睛都注视着,许多人的手都指点着,这是很严厉的呀!说明一个人的言行,会受到大家的监督,而大家的监督是严厉的,令人敬畏的。
58、【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语出宋代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节制饮食就不会有疾病,谨慎说话就不会招来灾祸。说明人必须慎于言语。节食:节制饮食,使有一定之量。择言:选择言辞,喻出口谨慎。
59、【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语出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志愿实现于戒惧,而荒废于懈怠。说明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恭敬谨慎,不能懒惰。惧:戒惧,谨慎敬畏。荒:荒废。怠:懈怠,怠惰。
60、【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语出《旧唐书·崔彦昭传》。只要树立的是一根笔直的竿子,就不会有弯曲的影子。喻指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就不用担心影子歪斜。标:标竿,古时用以测量日影、确定时间。
61、【敬于言则不妄,敬于事则有成】语出清代陈确《书示仲儿》:说话谨慎,就不至于说出荒谬的话来;做事谨慎,就会终有成就。说明说话、做事必须谨慎,不可信口开河,恣意妄为。敬:警戒,谨慎。妄:荒谬。
62、【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语出汉代贾谊《新书·审微》。好的行为,不能因为小就说它没有益处;坏的行为,也不能因为小就说它没有危害。说明不能轻视微小的事情。伤:伤害。
63、【多言,德之贼也;多事,生之仇也】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问易篇》。好讲闲话,这是美好品德的敌人;多管闲事,这是读书人的冤家。意谓做人必须寡言少事,谨言慎行。贼:坏人。生;古代儒者之称。仇:敌人。
64、【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人物篇》(程颐语)。多于权谋的人,做事不讲诚实;热衷功利的人,做事不讲仁义;追求虚名的人,一定败坏心性。权:计谋。贼:伤害,败坏。
65、【积善之家,必有余休;积不善之家,必有余忧】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扬名篇》。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喜庆,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忧患。说明人必须多多积善,切莫积恶。休:喜庆,美善。
66、【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人做好事,即使做上一百件也还不够;做坏事,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意谓为善无多,为恶无少。说明人必须坚持为善,切忌为恶。
67、【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语出《诗·大雅·抑》。自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掉;这话要是讲错了,可没法收回了。谓说话做事要谨慎。圭(gui归):古玉器名。玷(dian电):白玉上的斑点,也比喻人的过失、缺点。
68、【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语出《荀子·劝学》。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乡里,交游一定要接近有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走上邪道而接近正道。游:交游。僻:邪,不正。中正:指中道,正道。
69、【恶言不出于口,邪行不及于己】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毁学》。意谓口中不说坏话,自身不做坏事。说明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恶言:不好的话。邪行:不良行为。不及于己:涉及不到自己身上。及。涉及。
70、【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语出《礼记·表记》。意谓君子对于别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态度举止不要表现得不庄重,不应当说的话不说。失足:不慎重。失色:态度举止不庄重。失言:言其不当言。
71、【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背弃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就会再无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求所爱之物,就是不祥;使邻人怨怒,就是不义。施:恩惠。爱:指所爱惜的东西。
72、【勿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不要依赖于对方不进攻,而要依赖自己确实没有可被进攻的地方。说明为人处世,必须端端正正,这样,就不怕什么人飞短流长了。恃:依靠,凭借。
73、【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语出《淮南子·主术训》。考虑问题要谨慎小心,但志向要远大;思想要灵活,但行为要方正;才能要多,但不要大小事都做。员:通“圆”,圆形,引申为圆转、灵活。鲜:少。
74、【祸福无门,吉凶由己】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灾祸和福运来去无定,吉祥和不幸取决于自己。意谓人们的命运是好是坏,全在人们自己。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招。”
7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语出元代无名氏《来生债》杂剧第一折。行善则有好的报答,为恶则有坏的报应;当时未报,不等于不报,而是时候还没来到。四句话劝人行善戒恶。报:报应。时辰:时候,时机。
76、【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语出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说明言语举止必须谨慎。叉见《水浒传》第十六回。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隔墙须有耳,门外岂无人。”须:应当,必定。
77、【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语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做事谨慎,就能使自己志向更坚定,说话谨慎,就能使自己德行更崇高。说明人应当言行谨慎,不乱说乱动。行:行动,做事情。谨:谨慎。崇:高,使高大。
78、【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喜欢高人一筹的人一定会与人发生争斗,巴望勇武无敌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欺辱。意谓狂妄之人一定会落个可悲的下场。贪勇:贪图勇武过人。贪,欲,求得无厌。
79、【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语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意谓对人说话要有点保留,不能把全部心思倾吐出来。二句话在当时那种社会被奉为至理名言,从中也可看出其世道的诡诈。
关于慎行的诗句
80、【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诟食》。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后别人才会来侮辱他。意谓一切侮辱都是自己招致的。说明人如果时时事事做得谨慎得体,就不会遭人侮辱。自侮:自己侮辱自己。
81、【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语出明代薛碹《薛子道论·中篇》。不能趁着高兴而多说话,不能趁着快活而轻率做事。意谓人不能得意忘形,为所欲为,而应当培养起自我克制的能力。乘:趁,凭借。快:快乐,快活。易:轻率。
82、【言发于迩,不可亡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语出《晏子春秋·外篇》。言论在近处发出,但是很远地方的人也能听见;行动体现于自身,但是周围的人们也能看清。说明人必须谨言慎行。迩:近,近处。亡:无,消失。掩:隐秘。
83、【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汗】语出《后汉书·黄琼传》。过高的东西容易残损,洁白的东西容易玷污。比喻自视过高、性格刚直者容易招祸。也比喻名位高的人,稍有不慎,便损盛誉。峣峣(yao尧):高,比喻高傲刚直。缺:残损。汗:同“污”,玷污。
84、【能自俭者未必能周人,自恣者必害人】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能自己俭朴未必就能够周济别人,但要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就一定会妨害别人。自俭:自己俭朴。俭,节省。周人:接济别人。周,救济,接济。自恣:放纵自己。恣,放纵。
85、【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语出《易·系辞上》。言论行动,是君子做事情的关键。言行之发,主宰着事情的成败、人身的荣辱。此引孔子言。枢机:弩弓之所具,射箭时的关键机件,比喻事物运动发展的关键。主:主宰。
86、【欲人无闻,莫若勿言;欲人不知,莫若勿为】语出《汉书·枚乘传》,要想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要想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俗语作“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告诫人们不要说坏话,做坏事;如是说了坏话,做了坏事,别人就会知遭。
87、【为善则善应,为恶则恶报】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做好事,那么就有好的报答;干坏事,那么就有坏的报应。说明人的名誉、性命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肯于积累善端,就能获得令名,否则,就会臭名昭著,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88、【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毁谤别人的人,是毁谤了他自己;赞誉别人的人,也正赞誉了他自己。后几句是:“夫毁人者,人亦毁之,不曰自毁乎?誉人者,人亦誉之,不曰自誉乎?”毁:毁谤,诽谤。誉;夸奖,赞誉。
89、【修己者,慎于中也,栗然如履春冰】语出唐代白居易《辨兴亡之由策》。自修其身,要从内心里十分谨慎,就像是战战兢兢地从薄薄的冰层上走过一样。修己;自修其身。中;内心。栗(li力)然:畏惧的样子。履:踩。春冰:春天的冰层,薄冰。春,一作“薄”。
90、【日慎一日,完如金城】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做人一天比一天谨慎,那么自己就会像用金属铸造的城池一样坚不可摧。意谓谨慎便不会引火烧身,就能平安无事。完如金城:坚固得如同金城。完,坚固。金城,用金属铸造的城池。
91、【言文而不信,行诡而不实】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寡悔》。说话花里胡哨,就不可信;做事鬼鬼祟祟,就不诚实。说明说话不能花哨,必须朴实恳切;做事不能诡秘,必须实实在在、堂堂正正。文:华丽,此指花里胡哨。信:确实。诡:诡秘,难以捉摸。
92、【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要想不让人知道,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不做;要想不让人听见,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不说。《汉书·枚乘传》:“欲人无闻,莫若勿言;欲人不知,莫若勿为。”莫若:不如。
9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不要因为是一件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一件小的好事就不做。意谓坏事再小也不能做,好事即使极小也必须做。恶:指坏事。为:做。善:指好事。
94、【明者慎言,故无失言;暗者轻言,自致害灭】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言》。明达的人说话很谨慎,所以没有说错话的时候;昏愚的人说话很随便,以致有残身之祸。说明人应当慎于言语。失言:指说了不该说的话。暗:昏愚,糊涂。害灭:危害和丧亡。
9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出《史记·伯夷列传》。意谓天能主持公道,没有私昵,总使好人得福。说明善有善报。这是一种迷信的天道观,不足为训。有时用以抒发善人而不得善报的愤慨,有时作慰勉之词。天道:天理。道,道理,规律。与:给与。善人:好人。
96、【耳虽闻,目不亲见者,不可从而言之】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耳朵虽然听说了,如果没有亲眼见到过,也不能学着别人的话到处传播。意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道听途说不能轻信,更不能张扬。从而言之:指原封不动地按听来的话到处说。
97、【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语出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敬畏,就会思考,思考,就会通晓一切;敬畏,就会谨慎,谨慎,就会事事成功。说明人必须用心敬畏,而不能粗心大意。惧:敬畏,戒惧。通微;通晓最细微的问题;无所不通。
98、【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息】语出《颜氏家训·省事》。不要喋喋不休地议论,议论多了一定有害无益;不要多管闲事,多管闲事一定会招来许多麻烦。几句话带有比较明显的明哲保身的思想特点。多言:好说闲话,喜欢议论。多事:好管闲事。
99、【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语出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做上一千天的好事,好事还算不上多;做上一天的坏事,坏事就算有余了。意谓好事要永远做下去,坏事一件也不能做。行善:做对别人有利的事。行恶:做危害别人的事。
100、【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语出《左传·文公六年》。依靠别人对自己的宠爱而报私怨,不是勇敢;为了消除自己的怨恨因而增加别人对自己的仇视,不是聪明;由于私情而危害公利,不是忠诚。介:依靠。益:增加。知:通“智”,聪明。
101、【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灾祸的到来,是人自己造成的;福运的到来,也是人自己造成的。意谓祸福皆是人们自己招致。《淮南子·人间训》:“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说明人必须言行谨慎。
102、【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殉】语出宋代曾巩《扬颜》诗。是小人还是君子,就看他行动如何;有志之士和财迷心窍的人拚命追求的,是不会一样的。蹈:踩踏,引申为实践、行动。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贪夫:贪恋钱财者。殉:为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
103、【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语出唐代白居易《感鹤》诗。一有了贪图饮食的欲望,便要为矰缴捕获。二句诗系观鹤感言,也说明贪图享受、爱慕功名利禄容易使人堕落。嗜欲:指耳目口鼻各方面贪图享受的要求。矰缴(zeng zhuo增浊):古时射鸟用的系有丝绳的箭。牵:牵制,拴住。
104、【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怼作】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道德篇》。小的善行一点一点地累积,就会发展形成极大的美德;小的恶行慢慢滋长,最终势必导致极大的凶险。说明人应当不辞小善,不苟小恶。大德:极大的美德。滋:滋长。大怼(dui队):巨大的凶险。怼,凶险。
105、【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语出明代文皇后《内训》。嘴如果像屋门一样关得很紧,那么他的话就经得起考验;若是滔滔不绝地说,那他的话肯定无所凭据,不过是信口开河。说明好说是不可取的。扃(jiong垌):门栓,门户。恒:长久,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实可信。注:倾泻。
106、【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语出清代陈确《葬书·深葬说下》。一人获利而使百人蒙害,君子不求取这样的利;一人受害而使百人获利,君子不推辞这样的害。意谓君子不为利己而害众,乐为利众而害己。君子:有道德的人。趋:趋就,求取。
107、【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语出《礼记·曲札上》,意谓到一个国家要了解其法令所禁止的事,到某一都城要知道其习俗所不允许的事,到别人家去,要问其家中所忌讳的事。竞:通“境”,国家的疆界。禁:禁止,指法令所不允许的事。国:指都城。俗:习俗。门:指家。讳:忌讳。
10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语出唐代杜旬鹤《泾溪》诗。倒是水流平稳、水底无石的地方,时时听说有人淹死。两句诗说明:什么时候都要小心谨慎;放松了警惕,就容易出乱子。平流:平稳、不起波浪的水流。沉沦:沉没,淹死。前二句是“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109、【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语出唐代刘禹锡《口兵诫》。被人连刺五刀这样的重伤,只要用上药,照样可以治好复原;一句话说错了,即使你很聪明。也无法再解释清楚。说明说话必须慎重。五刃:被刺五刀,形容伤重。药:治疗。平:宁静,复好。疴(ke苛,或e婀):病,错误。明:说清楚。
110、【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语出《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仁义哪里是专属于特定人们的,奉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说明君子、小人并不是天定的,关键是看其所行,是否合乎“仁义”。仁义:仁爱和正义。有常:指固定不变。蹈(dao导):实践。君子:才德高尚的人。背:违背。
111、【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语出《荀子·儒效》。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成为公,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聪明并且善于请教别人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忍:抑制自己的感情,使不显露出来。修;善,美好。知;通“智”,智慧。
11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语出《左传·文公五年》。外表华美而肚子里却没有真才实学,这就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冒犯别人而积聚起对自己的怨恨。就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自立了。成语“华而不实”本此,意思是花开得好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华美,内容空虚。
113、【苟以修德,不求其贵,而贵自求之;苟以不仁,欲离其贱,而贱不离之】语出唐代罗隐《两同书·贵贱第一》。如果认真修养自己的德行,即使不是为了谋求高贵,那么高贵也会奔你而来;如果净干缺德的事,即使想要摆脱低贱的地位,那低贱也终不会离开你。苟:如果。不仁:不仁慈,残忍。
114、【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恶心生】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诚斋夫人》。勤劳就会思虑,思虑了,就会萌发仁善之心;安逸就会淫乱,淫乱了,就会萌发邪恶之心。说明要避恶求善,就须舍逸取劳。语本《国语·鲁语下》:“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115、【苟违于是,虽有美名,弗之趋也;苟当于是,虽有恶名,勿之避也】语出清代陈确《揣摩说》。如果违背了道理,即使能获得好的名声,也不要求取;如果符合于道理,即使遭人诋毁,也不要规避。意谓人必须唯“理”是取,不可盲求俗誉。苟:如果。是:正确,引申为正确的道理。弗:不。趋:趋近,求取。当:符合。
116、【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语出《吕氏春秋·长利》。即使眼前的利益能增加一倍,但对后来不利,这样的事情不能去做;虽然能得到长久的安乐,但因为只是有利于自己的子孙,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去做。谓做事情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或个人的私利。弗(fu伏):不。
117、【小善不足以蔽身,勿以小善而自怠;小恶不足以灭身,勿以小恶而自暇】语出宋代黄晞《聱隅子·道德篇》。小的善行不足以维护自身,不要因为是小善就懒得去做;小的恶行不足以丧生,不要因为是小恶就轻易去做。意谓善虽小不可弃而不为,恶虽小不可姑而为之。蔽身:遮护自身。怠:怠惰,懒于做。暇(xia霞):闲散;悠闲。
11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不注重自己言行的人,一定会自取羞辱;不谨慎自己出处的人,一定会招致灾祸。说明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切不可粗心大意。自重:自己敬重自己,指注意不使自己的言行失当。自畏:自己畏惧自己,指注意不使自己在起居出处方面有闪失。
119、【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语出《礼记·中庸》。意谓即使隐蔽得好,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即使是最微小的,也没有不显露的,所以君子在个人闲居独处的时候,言行也谨慎不苟。”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个人修养方法之一,现在从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借鉴意义。见(xian县):同“现”,显露。隐:隐藏。慎:谨慎。独:独处。
120、【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语出明代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君子处身质朴。不处身浮华;修治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装饰自己的外表。意谓君子追求内心修养的提高而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前二句用《老子》“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语意。华:浮华。治:修治,整理。内:指内心世界。外:外表。
121、【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语出唐代白居易《续座右铭》。听到诽谤自己的话不要忧惧,听到赞扬自己的话不要飘飘然,要看看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别人的诽谤或者称赞哪值得理会?意谓要注重自己正确地为人处世,不要为外界议论所左右。毁:诽谤,说坏话。戚戚:忧惧貌。誉:称赞,说好话。欣欣:喜悦貌。论:重视,理会。
122、【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语出宋代张载《正蒙·有德篇》。困窘屈辱并不是可担忧的事,自找困窘和屈辱才值得担忧;名位利禄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脑子里没有名位利禄这些东西才值得高兴。说明人必须慎于言行,不被名缰利索所束缚,这样才不会自取困辱,才可以有真正的快乐。困辱:困窘和屈辱。荣利:名位利禄。
123、【苟兢其步,虽履险能安;轻易其足,虽夷路亦踬】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隙》。如果举步谨慎,即使十分危险的地方,也能平安走过;随便迈步,即使在平坦大道上行走也会跌倒。喻指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谨慎,这样才不至失误。苟:如果。兢(jing惊):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虽:即使。履险:经过危险之地。安:安然,顺利。轻易:不在意,随便。夷路:坦途。夷,平坦。踬(zhi至):被绊倒,跌倒。
124、【能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已是】语出清代陈确《书示仲儿》。恭敬谨慎的人,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办得不对的地方;不恭敬慎重的人,每时每刻总看到自已什么都很正确。说明言行举止必须谨慎,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否则,就会只看到好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得不对的地方,因而也就不能改正错误。敬:恭敬谨慎。是:正确。
关于慎行的诗句
125、【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培养自己好的品德、性情,即使细微的地方,也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不足道就不加强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无伤大体,就不加防备。说明自身修养不应忽视小事情,也要注意防微杜渐。治身:即修身,指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养性:培养性情。平:通“评”,评论。
126、【视其善者,取以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语出明代张居正《进帝鉴图说疏》。看到好的,就把它作为表率,仿效它,就像是跟不上一样急切;看到不好的,就把它作为鉴戒,畏避它,就像用手试探沸水一样戒惧。意谓要见善思迁,见恶远避。语本《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师:老师,榜样。戒:鉴戒。探汤:把手指伸入以试探煮开了的水,比喻戒惧。汤,沸水。
127、【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做好事就像是背着重物爬山,志向虽然已经确立,但还恐怕体力不支;做坏事就像是骑着骏马下坡,即使不用鞭子抽打,马蹄也不可能停止不动。意谓好事难做,坏事一做开头就很难辍手。负:背着。确:牢固地树立。为恶:干坏事。走坡:下坡。鞭策:用马鞭子驱打。制:控制住,抑止住。
128、【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则蹶;行险途者畏而惧,故徐步则不跌】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纵自己而脚下不留意,这样,走快了就会摔跤;在艰险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备而出脚很小心,故而走得很慢,跌不了跟头。说明越是平易的地方,越是要谨慎。坦途:平坦的道路。肆:放肆,由着性子。忽:疏忽,不留意。蹶:跌倒。险途:难走的道路。畏:有戒备心。徐步:慢慢地走。徐,慢慢地。
129、【恃勇者乱,乱必亡;恃才者凌,凌必伤;恃壮者纵,纵必夭;恃势者骄,骄必戕】语出明代李梦阳《空同子·论学下篇》。自恃勇敢的人一定会妄为,妄为一定丧生;自恃有才的人一定会盛气凌人,盛气凌人一定殃及自身;自恃强壮的人一定会纵情恣欲,纵情恣欲一定早夭;自恃有势力的人一定会骄横,骄横一定失去性命。说明人应该勇而不乱、才而不凌、壮而不纵、势而不骄。恃:倚仗。凌:欺凌。纵:放纵。天:早死。骄:骄横,不可一世。戕(qiang枪):杀害。
130、【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语出宋代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用四匹马拉的车去追也难以追回。形容话一出口,无法收回。说明说话必须慎重;既说了,就不能翻悔。驷马:用四匹马拉的车,这是古时最快的交通工具。语本《论语·颜渊》:“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元代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番悔之理!“现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31、【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语出唐代李白《妾薄命》诗。雨滴落下回不了天,盆水倾出收不起来。原是比喻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后再想得宠之不可能,后喻指事情无法挽救,有劝诫人们谨言慎行、做事慎初的意思。水覆难再收:系用姜太公典故。《类林》记载,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武王因功封他为齐王。这时,原来弃他而去的前妻马氏又来找姜太公,要求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令人端来一盆水,泼于地上,让马氏再收进盆里。马氏当然收不起来。姜太公于是说,你背弃了我,现在又要与我恢复关系,如果这事可能,那么泼出去的水也可以收回来。《后汉书·何进传》有“覆水不收,宜深思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