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术的诗句(47句)

时间:2024-07-23 12:35:07

关于教术的诗句

1、【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教与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长 (zhang掌):增进。

2、【贤母使子贤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她的孩子学好。强调应重视家教。

3、【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语出《吕氏春秋·劝学》。教育一定要按道理和道义行事,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胜:犹“行”。

4、【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语出《吕氏春秋·劝学》。作为老师,他的任务在于实行道理法则和尊道贵德之义。胜:犹“行”。

5、【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教育人不分贫富贵贱、地域族类。后用于指普及教育,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类:种类。

6、【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教育人,应当发展他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成:使成长,发展。

7、【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

8、【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语出《颜氏家训·教子》。教导媳妇要在才娶进门的时候,教育儿子要在幼儿时期。说明教育贵在开始的时候进行。

9、【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语出《诗·大雅·抑》。不但当面教诲他,还提着他的耳朵嘱咐。后常以“耳提面命”比喻教诲殷切。匪:不但。面命:当面教诲。

关于教术的诗句(47句)

关于教术的诗句

1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语出《礼记·学记》。教育,就在于发扬学生好的方面,帮助克服其不足之处。长:增进,引申为发扬。救:救治。失:过失,缺点。

11、【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语出明代王肯堂《交友》。学也便是教,教也便是学,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资:彼此凭借,互为依托。资,凭借。依托。

12、【引而不发,跃如也】语出《孟子·尽心上》。拉满弓,却不放箭,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指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学者能自求自得。引:拉弓。跃:踊跃。

13、【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语出《国语·晋语四》。教育,就是根据人的智力状况而因势利导啊。意谓教育就是因人量材施教。体:人体,代指人。能质:才能素质。

14、【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出《礼记·学记》。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别人跟着他的歌声唱,善于施教的人,能使别人乐于仿效他去学习。继:接续。

15、【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语出《孟子·尽心下》。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才称得上善于说话。这里称赞由近及远,深入浅出的教育方法。近:浅显。指:通“旨”,意义。远:深远。

16、【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语出《孟子·离娄下》。让道德品质很好的人教育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教育没有才能的人。中:指道德品质很好。养:教育。才:有才能。

17、【教道所施,责在变通】语出明代宋濂《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教育,最要紧的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变通:谓不拘恒常,随宜变应。

1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语出《老子》二十七章。好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好人的借鉴。说明既要重视正面教育,也不应该忽视“反面教员”的作用。资:借鉴。

19、【怒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语出《颜氏家训·治家》。如果家庭中没有笞打和怒责,那么孩子很快就会犯错误。说明应严于家教。笞(chi吃):用竹板或荆条打脊背或臀腿。竖子:童子。

关于教术的诗句(47句)

关于教术的诗句

20、【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语出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中。讲授书本知识,不能一味追求课目多、知识量大,重要的是能把最精粹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使之熟练地掌握起来。徒:只是,仅仅是。

21、【导人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语出汉代徐干《中论·贵言》。教导人一定要依据人的性情,治理水必须根据水的流势。说明育人应因材施教,做事宜因势利导。性:性格,性情。势:流势,情势。

2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语出《论语·雍也》。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可以教其高深的知识;水平在中等以下的,就不能讲得太深了。说明教育学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3、【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语出《老子》二十七章。不尊重他的老师,轻视借鉴的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糊涂。说明受教育者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经验教训,才能增长才干,遇事不迷。

24、【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语出《孟子·告子上》。有名的木匠教诲人,必定按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须遵守规矩。说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不可有随意性。大匠:有名的木匠。规矩:指法则。

2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语出《论语·公冶长》。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可粉刷。喻指自甘堕落的人不可救药,不可造就。枵(wu污):同“圬”,泥瓦工抹墙用的工具,意思是粉刷墙壁。

26、【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语出《荀子·劝学》。人一生下来啼哭声都一样,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习尚,这是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啊。意谓不同的教育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习尚。异俗:谓习尚不同。

27、【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语出《庄子·天下》。可以蒙骗人们的思想,歪曲别人的意见,在口头上把人驳倒,但终究不能使人心服。说明怪论不能服人。饰:掩饰,这里指蒙骗。易:改变,歪曲。

28、【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语出《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法,我不屑于教育他,这也是一种教育他的方法。说明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因人因材施教。术:方式,方法。不屑:不值得。

29、【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语出《颜氏家训·序致》。同样的话如果要相信,就会相信自己亲近的人说的;同样的命令如果要实行,就会实行自己信服的人的。说明亲近的人或有权威的人施教,易见成效。而:通“如”。信:相信。命:命令,指示。

关于教术的诗句(47句)

关于教术的诗句

30、【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就会召致怨恨。说明对待子孙,应注重教育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而不在于留给他们多少财产。待:须。征:召。

31、【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语出《礼记·学记》。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对待提出的问题,就像撞钟一样,撞得轻,钟声就小,撞得重,钟声就大。比喻善答问者随人所问事之大小而答之,事大则答之详,事小则答之略。待:对待。叩:敲。

32、【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语出《颜氏家训·勉学》。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记忆力强,长大以后,思想分散,贪图安闲,所以应该及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良好的时机。说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利:巧捷。已后:以后。逸:安闲。

33、【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语出《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孩子,喜爱他但不要表现在脸面上,使唤他但不要用好的脸色,用道理诱导他而不要强制他。勿面:不在脸面上表现出来。使:使唤。勿貌:不用好的脸色。道:道理。强:强制。

34、【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语出《礼记·学记》。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勉励他们而不是推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的思路而不是代替他们对问题作出结论。教喻:教育,使之知晓。道:通“导”,诱导。弗:不,抑:推。达:通达。

35、【身教亲于言教】语出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比单纯用言语教育别人更使人感到亲切。语本《后汉书·第五伦列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现常说:身教胜于言教。身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对人进行教育。言教:以言语教育人。

36、【教人者,非强之以其所无也,因其性而为教也】语出明代贝琼《学校论》。教育人,不是硬性灌输他所不懂得的道理和知识,而是根据其人的性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意谓授教应当注意顺应受教育者的性情特点,不能搞硬性灌输。强:强迫,此指硬性灌输。

37、【吾人气禀自有上下,学力自有上下,则圣人立教亦因之以上下矣】语出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人们的天赋有好和差的差别,学力有强和弱的差别,因而圣人兴办教育也将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意谓教育贵在能因材施教。气禀:气质和禀性;天赋。

38、【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语出《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样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说明教育学生,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着想。反己以教:指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

39、【良师不能饰戚施,香泽不能化嫫母】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殊路》。再好的师傅也不能把驼背的人打扮好,再名贵的化妆品也不能把丑妇变美。比喻本质不好的人,难以教导。戚施:驼背的人。香泽:润发的香油。化:化妆。嫫(mo模)母:传说为黄帝的妃子,因其貌丑,故后为丑女的代称。

4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语出《左传·隐公三年》。喜欢子女,应用道义教育他,不要让他接受邪恶的东西。骄傲、奢侈、淫乱、放荡,就是从邪恶而来。这些恶劣品质产生的原因,是宠爱太过分。义方:道义。纳:接受。泆(yi义):同“逸”,放荡。宠禄:宠幸,宠爱。

41、【上根之人,可以实语,中下之人,必以权谕】语出明代张元忭《寄罗近溪书》。智力属于上等的人,可以对他直言相教,智力属于中等以下的人,必须对他谆谆诱导。意谓应当根据学生智力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上根:指智商很高。中下:指智商属于中下等。权谕;指旁引曲譬,使渐渐入门。

4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语出《颜氏家训·教子》。才智出众的孩子自然令人喜爱,但愚笨的也应当怜惜他,偏爱孩子的人。虽然想厚待孩子。但更因此使其得祸。说明对孩子应一视同仁,不要偏心。贤俊:才智出众。赏爱。赏识和喜爱。顽鲁:愚钝。矜怜:怜惜。

43、【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语出《吕氏春秋·直谏》。对于君子,要使他有羞耻之心;对于小人,要让他的皮肉感到疼痛。如果使他感到羞耻还不能改过,那么让他感到皮肉的疼痛又有什么用处呢?说明改正错误,在于使人有羞耻之心,而不在于用体罚。耻之:使他感到羞耻。痛之:使他感到疼痛。

44、【可以语上而不语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语上而语之,是强其所未能,皆非圣人因材之教也】语出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可以对他传授高深的学问却不传授,这是抑制他的学力;不该对他传授高深的学问却又传授,这是强他所难,二者都不符合圣人量才授教的教学原则。说明对学生必须量才授教。上:指高深的学问。抑:抑制。强:强迫。

45、【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语出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如果学问不能拿到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方面来应用,那么就不必教授它;如果学问可以拿到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方面来应用。那么就应该统统把它们列入学校的教学内容。意谓教学内容要以是否有助于治国安民为取舍。苟:如果。

46、【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语出《孟子·尽心上》。有名的工匠不因为木工技术拙劣而改变或废弃法则,善于射箭的后羿也不因为射手笨拙而改变拉弓的标准。说明教育人应按照一定的法则,不能因为学习的人愚笨就改变它。大匠:高明的工匠。绳墨;木工甩来取直的器具,引申为法则。羿:人名,也称后羿,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善于射箭。彀 (gou够)率:张弓的限度,引申为标准。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出《论语·述而》。教育学生,不到他苦苦思索想弄明白而又想不通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诱导他。举一角,而学习者不能推知其它三角怎样,就不再教他了。意谓让学生先行思考,先生则在适当时机加以诱导、启发,搞“启发式”教学。愤:内心想弄明白但想不通。悱(fei匪):内心想说但不能恰当地说出来。隅(yu鱼):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