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度的诗句(85句)

时间:2024-07-23 12:08:08

关于法度的诗句

1、【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语出《管子·形势》。上下不和睦,政令就无法实行。令:政令,指政策、法令。

2、【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语出《韩非子·问辩》。言论行为不合乎法令的一定要禁止。轨:遵循。

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语出《韩非子·心度》。管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用法度才能管理好。

4、【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语出《管子·七法》。治理百姓,统一民众,不知道标准规范不行。一众:统一民众。法:标准,规范。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语出《管子·法法》。禁令能够限制国君自身,法令就能推行于百姓之中。胜:克胜。行:推行。

6、【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语出《韩非子·五蠹》。法度没有比统一而又稳定,使百姓都知道更好的了。一:统一。固:稳定。

7、【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语出《管子·七法》。不为爱其民而违反法令,所以说爱护法甚于爱护人。枉:使歪曲。

8、【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语出《管子·法法》。有要求必然希望得到,有禁令必然希望制止,有命令必然希望实行。

9、【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贯于宝】语出《管子·七法》。不为珍宝损害法令,所以说法令比宝物更珍贵。亏:损害。命:法令。政令。

关于法度的诗句(85句)

关于法度的诗句

10、【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语出《商君书·定分》。法令是百姓的生命,治国的根本,是用来保护老百姓的。

11、【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语出《韩非子·心度》。法度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刑罚是仁爱的本源。王;用作动词,称王。自:始。

12、【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语出《管子·法法》。圣人能制定法律,不能废弃法律而治理国家。生:产生,这里有制定的意思。

13、【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语出《管子·国蓄》。法令之所以不能推行,老百姓之所以不好管理,是因为贫富不齐。

14、【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语出《韩非子·安危》。法令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轻视它就不能建立功业,也不能获得名声。

15、【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语出《商君书·定分》。圣人制定法律,必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和聪明的人都能理解它。

16、【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语出《韩非子·难一》。救有罪过的人,是法律被破坏的原因,法律遭到破坏,国家就会混乱。败:损害。

17、【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语出《管子·重令》。英明的国君深明统治百姓的根本,根本之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本:根本。令:法令。

18、【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人可以使水不泛滥,但不能使水不流淌。比喻政令不能太苛刻,应留有余地。滥:水漫出。

19、【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语出《荀子·议兵》。政策法令守信用的,国家就强大;政策法令不守信用的,国家就衰弱。政令:政策,法令。信:守信用。

20、【令在必行,不当徒为文具】语出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政令一旦发出,就必须执行,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徒:仅仅。文具: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

21、【圣人之为法也,所以平不夷、矫不直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律,是为了平定不公平的事情,矫正不正直的行为。夷;平。

22、【不用之法,圣王弗行】语出《淮南子·汜论训》。不合世用的法度,圣王不予实行。意谓法度贵在能合乎世用、便于治国治民。不用:不合世用;难以应用。

23、【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语出《淮南子·泰族训》。事情琐碎就难以做好,法令烦苛就难以执行。意谓事贵简省,法贵简约。碎:琐碎,繁杂。烦:烦琐,烦苛。

24、【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语出《吕氏春秋·察今》。治理国家一定要按照法度来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改变法度。举事:施政。

2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语出《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极为广大,网眼虽然稀疏,但不会漏失。后喻坏人做恶多端,天罗地网,难以逃脱。恢恢:广大。疏:稀疏。失:漏掉。

26、【刑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语出《管子·禁藏》。刑法不合道理,百姓不会顺服;措施不恰当,百姓不能平服。道:道理,原则。举措:指政治措施。

27、【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语出《韩非子·问辩》。在圣明君主的国家中,命令是最高贵的言辞;法律是处理政事最适宜的准则。令:命令。法:法律。

28、【宥过无大,刑过无小】语出《书·大禹谟》。对一时的过失。虽大也可宽恕;对故意犯罪的,虽小也要处罚。强调对明知故犯、有意违法者,应当从严治罪。宥(you又):宽恕。刑:处罚。

29、【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语出《韩非子·饰邪》。家中有固定的产业,虽然碰上灾荒也不会挨饿;国家制定了固定的法度,虽然遇上危难也不会灭亡。

关于法度的诗句(85句)

关于法度的诗句

30、【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语出《商君书·画策》。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法律一定要严明,命令一定要执行,就可以了。贵:重视。明:严明。

31、【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刚下凌上】语出《管子·法法》。有禁令而不能制止,刑罚就会受到轻视;有命令而不能实行,下面的人就会欺凌君上。侮:侮弄,引申为蔑视。凌:欺凌。

32、【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语出《韩非子·心度》。法度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会治理好国家;治理方法和社会实际相适应,就会有成绩。时:时代。转:变化。宜:合适。功:功效。

33、【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语出唐代周昙《孙武》诗。治理国家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就像管理军队的一个样;管理军队,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遵照执行军令。理:治理。

34、【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制定了法纪自己又违犯,如何领导下级?说明领导者应当是遵守法纪的模范。犯:违犯。帅:同“率”,带领,领导。

35、【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语出《左传·昭公四年》。对国家做好事的人,不改变他的法制,所以能成功。老百姓不能放纵,法制不能更改。度:法制。济:成功。逞:放纵。

36、【明刑至于无刑,善杀至于无杀】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详刑》。明达用刑的能至于消灭刑罚,善于诛杀的能至于消灭诛杀。意谓刑杀严明公正,则可以杀一儆百,使众人都不敢违犯。

37、【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只凭刑罚不能改变不良的风俗,单靠杀戮禁止不了奸邪。说明“移风”、“禁奸”不能只靠刑罚,而应注重精神方面的教化。戮(lu录):杀。

38、【为政必立善法,俾可以垂久而传远】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颐语)。处理政务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章法,使之能长期有效并流传万代。俾(bi比):使。垂久:传之久远,指长久实行。

39、【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语出唐代刘禹锡《砥石赋》。石头用来磨砺,可使不锋利变得十分锋利;法治之使用,可变蠢笨为智慧。说明必须实行法治。砥(di底):磨砺,利用。钝:不锋利。

40、【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语出《吕氏春秋·适威》。命令过于严厉苛刻了,反而不被听从;禁令过多了,反而不能执行。说明君主治国不可一味苛求于民,走到极端,必然会适得其反。苛:苛刻。

4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语出《老子》七十四章。人民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威胁他们?意谓严刑峻法不能使人民屈服。后用以表示革命人民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奈何:为什么。惧:威胁。

42、【行之而非法者,虽大吏诎乎民萌】语出《韩非子·难一》。做事情而不合法令的人,虽然是大官,在平民面前也会感到理亏。意谓不论什么人做事情都要遵从法令。诎(qu曲):通“屈”,理亏。萌:通“氓”,指平民。

4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语出《韩非子·有度》。法度不偏袒权贵,墨线不迁就弯曲的木料。谓治国应以法为准绳。阿(e婀):迎合;偏袒。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挠;变曲,这里可引申为迁就的意思。曲:指弯曲的木料。

44、【世不息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申韩》。世人不担忧国家没有法令,而担忧的是没有必须坚决执行的法令。强调执法要坚决,如有法不执行,是谓虚设,还不如没有法。患:担忧,忧虑。

45、【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语出《吕氏春秋·察今》。治国没有法度就会混乱,拘泥旧法不加改变就会出现谬误,法度谬误和国家混乱,都不能守住国家。悖(bei背):违背道理。持国:保有国家。

46、【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语出《管子·君臣上》。治国没有法制,人们就会结成帮派在下面互相勾结,弄虚作假以谋取私利。朋党:指同类的人为了私利而互相勾结。比:勾结。饰:伪装。巧:虚浮不实。

47、【作法贵于易避而难犯,救弊贵于省事而一令】语出《亢仓子·政道》。制定法律贵在使人容易回避而难以违犯,纠正弊端贵在能够减少事务而统一政令。作法:制定法律。救弊:纠正弊端。省事:减少事务。一令:统一政令。

48、【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语出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一。政令是治理天下的工具,刑罚是辅助治理天下的法宝。意谓治理国家,既要有政令制度,也要有刑规罚则,二者不可偏废。政:指政令。具:工具。法:法则,法宝。

49、【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语出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言语反反复复、变化不定,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朝出暮改,人们就难以适从。说明治政者发号施令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会让人们无所适从。

关于法度的诗句(85句)

关于法度的诗句

50、【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语出清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吃一顿饭便希望永远饱肚子的人一定会死,做一次事便希望永远安逸的人一定丧亡。喻指拘泥旧法不思变通一定贻害国家。

51、【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语出《淮南子·主术训》。君主制定的用来约束民众行为的法令不能不同时适用于君主自身,君主禁止民众做的事自己也不能做。意谓君主也应遵循法令,而不能放任自己。

52、【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国家没有永久的太平,也没有永久的混乱。法令能够推行,国家就能太平;法令废弛,国家就会混乱。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加强法制。常:永久的。弛:废弃。

53、【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语出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法令不在所行年代长短,只在符合当时的情况,能使人民生活安定。意谓法令应不应该坚持,应当看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安定。

54、【法以画一而可守,令以坚信而不移】语出明代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法律因为彼此一致而可以遵守,政令因为信用牢固而推行不变。说明法令必须整齐划一,取信于民才会发挥作用。画一:同“划一”,整齐,一致。坚信:指为人深信不疑。

5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语出清代朱舜水《策问》之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发扬善德和执行法令结合起来。徒:仅仅,只有。为政:处理政务。自行:自己实行。

56、【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语出《淮南子·汜论训》。变更前人的做法不应当非议,遵循常规也不值得赞美。意谓时移势易,治理国家就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有所变通,有所更改。变古:变更古人的做法。非:非议。循俗:遵循常规。多:称赞,赞美。

57、【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语出《商君书·去强》。用刑罚消灭刑罚,这样国家就会安定,用刑罚招致刑罚,这样国家就混乱。意谓严格执法、公正处罚方可刑一儆百,促成国家的安定;违背法度、随意处罚只能激起民愤,导致国家的混乱。治:安定。

58、【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语出《管子·明法解》。杂草不铲除就会危害庄稼,盗贼不严惩就会伤良害民。说明对坏人必须严惩不贷。《韩非子·难二》:“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草茅:杂草。去:铲除。禾谷:庄稼。良民:守法之民。

59、【惠者,多赦者也,先易而后难,久而不胜其祸;法者,先难而后易,久而不胜其福】语出《管子·法法》。所谓“惠”就是多赦免有罪过的人,实行起来先易后难,时间长了会有无穷的灾祸;法,实行起来是先难后易,时间长了会带来无尽的幸福。赦:赦免。胜:尽。

60、【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擅长弹琴、下棋的人不看琴谱和棋谱,善于分辨良马劣。马的人不看图画,会治理人民的人不拘守成法。琴弈:指弹琴、下棋。相马:观察品评马的优劣。泥:固执,拘泥。

61、【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语出《札记·王制》。谓刑法就像是铸造器物的模;铸造器物的模子是用来制成器物的,一经制成就不能改变了。指刑法一经定了,就不能改变了。后以“一成不变”形容固守陈法,守旧不变。侀(xing行):通“型”,铸造器物的模子。

62、【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语出《墨子·法仪》。治理天下的人,不可以不制定法度;没有法度而能把事情做成功的,是没有的。说明治国必须制定一定的法度,无法可依,则事不能成,国不能治。从事者:治事、做事的人。法仪:法度。

63、【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语出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民情可以顺应而不可以曲就,法令应该严明而不应该严酷。意谓对待民情要有一定程度的适应但绝不能一味曲从,应用法令应当严格公正而绝不能不分轻重一律严惩。徇:曲从。猛:严厉,严酷。

6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语出明代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天下之事,制定法令并不难,难的是切实贯彻执行法令;听取众人意见并不难,难的是让这些意见真正发生效力。听言:听取众议。效:实现。

65、【乱刑之刑,刑以生刑;恶杀之杀,杀以致杀】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详刑》。扰乱刑律的刑罚,越是实施刑罚就会越多;违背法度的诛杀,越是实施诛杀就会越滥。说明刑杀必须严格遵循法度,不能妄为。乱刑:胡乱用刑,指不依照刑律用刑。恶杀:胡乱诛杀,指不依法诛杀。

66、【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语出《淮南子·泰族训》。修治自身,最好是怡养精神,其次是怡养身体,治理国家,最好是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是严明法制。太上:最上,最好。形;指身体。养化:培养使形成良好的风气。化,习俗,风气。正法:谓严明法制。

67、【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乱亡国家的治政方法也有可以仿效的,安定国家的风俗习惯也会可以指责的。意谓乱亡国家的一切并不都坏,安定国家的一切并不都好,应当具体分析,而不盲目照搬和摒弃。随:追随;仿效。非:批评,指责。

68、【可吁则吁,故天下莫不畏;可俞则俞,故天下莫不服】语出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应该禁止的就禁止,所以天下的人们没有不敬畏的;应该答应的就答应,所以天下的人们没有不信服的。说明做事必须坚持原则,这样才能得人心。吁(xu虚):叹声,表示不同意。俞(yu鱼):是,表示同意。

69、【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登同,期于利民】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五》。鞋子不一定必须一样,要的是脚穿上去合适;治世之道不一定必须相同,要的是让人民得到便利。意谓利民是一切政策法律的目的。履;鞋子。期:希望,要求。适足:脚穿着合适。治:指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

70、【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上》。礼仪不能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不能上加于官僚贵族。此句反映封建社会的“礼”、“刑”等上层建筑的阶级性,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庶人:指平民百姓。大夫:官名,夏、商、周时,在卿以下、士以上,又分上、中、下三等。

71、【善制法者如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善于制定法令的就像木匠运用尺子,不善于制定法令的就像陶工运用模型。意谓善于制定法令的简约而无所不至,不善于制定法令的则繁杂而无定形。矩:曲尺。陶人:陶工,制作陶器的人。型;陶型,模子。

72、【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火性猛烈,老百姓看到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烧死;水性柔弱,老百姓亲近嬉戏它,就有很多人淹死。这是郑国子产论政时说的话。比喻执政用严厉的办法容易奏效,实施宽大,不容易使百姓服从。狎(xia狭):亲近。玩:玩弄。

73、【养稊稗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民】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让稊稗一类的恶草存活着就会危害庄稼的生长,对枉法作乱的人仁慈就会对善良的百姓造成伤害。说明对待扰乱社会、作恶多端的坏人必须依法严惩,不能赦免。稊稗(ti bai提拜):田间二杂草名。禾稼:庄稼。惠:施恩。奸宄(gui轨):犯法作乱的人。贼:害。

74、【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语出《战国策·赵策二》。管理国家有固定的方法,就是以有利于老百姓为根本;处理政务有不变的法则,就是以法令能切实实行为最好。意谓便利人民、有令必行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制:控制,管理。常:指固定不变的方法。本:根本。从政:指处理政务。经:常道,通用的法则。

75、【苟利于人,不必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旧】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法术》。如果对人有利,不一定非按古时的办法去做;如果肯定对事情有危害,就不要遵循旧的章法。意谓为政要以于事有利为标准,不必恪守前人的做法。苟:如果。法古:奉用前人的做法。法,效法。古,指前人所留下的现成的方法。循旧:遵行旧法。旧,指旧有的方法。

76、【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语出《商君书·更法》。以前立过功,以后又做坏过事,不能因为功劳而减少刑罚;以前有过善举,以后又犯下过失,不能因为善举而不依法惩治。意谓必须严格遵循法度,当罚则罚,当杀则杀,不能以功掩过。损刑:减少刑罚。损,减损。亏法:谓不严格执法而有所宽免。亏,减损。

77、【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五》。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今天,这是歪曲今天;拿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代,这是歪曲古代。说明时代和条件变化了,社会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绳今,而只能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执:拿。绳:按一定标准衡量。诬:诬蔑,歪曲。律:约束,框约。

78、【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三》。逼迫人们去做不能做到的事情,一定不能确立为法律;禁止人们去做绝对免不了要触犯的事情,这样的法律一定不能得到执行。意谓违背人们意志和习惯的法律不会行得通。说明立法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适应能力。强:强求,迫使。行:实行,执行。

79、【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应当重新配弦而不重配,即使有名的弹奏家也弹不出好听的音调;该变革而不变革,即使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说明不要因循守旧,只有勇于变革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更张:把琴瑟的弦放松后重新配好。更化;变革。

80、【马之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不敢肆意者,法制柬之也】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仪·齐鲁战长勺》。马之所以不敢撒开四蹄奔跑,是因为有嚼子和缰绳约束着它;人之所以不敢任意妄为,是因为有法令制度约束着他。说明治国必须建立法度。肆足;撒开四蹄随意跑。衔辔(pei佩):衔和辔,即马嚼子和马缰绳。束:约束。肆意:任意妄为。法制:法令制度。

81、【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语出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法律制度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关键是要接近民情;古代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法律制度以适应时俗为妥当。意谓法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法制:法令制度。无常:不固定。要:关键。异势:情势不同。便俗:适应时俗。便,适应。宜:合适,妥当。

8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语出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全国上下要生气焕发,必须依靠风雷激荡;无声无息、死气沉沉的局面毕竟是可悲的。二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改革补偏救弊的思想。九州:代指中国。恃:依赖。风雷:比喻变革社会的运动。万马齐喑(yin音):上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人沉默不语。喑,哑。究:到底,毕竟。哀:悲痛。

83、【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语出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车子不前进,原因在于马没有尽上力量,不鞭策马而鞭策车有什么用处呢?法令不能在实际中贯彻,原因在于人不得力,不在人身上动脑筋而在法令上费心思有什么用处呢?意谓法令不能贯彻,应当从执行者身上找原因。不力:不尽力。策:鞭策,用鞭子抽打督促。

84、【上法不立而责下以廉,犹流恶于汾浍,揭竿从之而逐水鸟也】语出明代黄道周《天启二年进士策·察举》。处于上位的人不订立法禁而要求下面的人廉洁,这就好像把污秽之物排入河流,而又拿起竿子追赶水鸟一样。说明严明法禁方可促使官吏廉洁。流恶于汾浍(kuai快):本《左传·成公六年》:“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流恶,排泄污秽。恶,污秽。汾浍,二水名,此泛指河流。揭竿:举竿,持竿。逐:追赶。

85、【令所以布信,数易则疑;法所以防奸,二三则玩】语出明代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政令之设,是为了彰明信用,屡次更改就让人怀疑了;法规之设,是为了杜绝奸邪,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人们也就不再把它当成一回事了。说明法纪政令之设必须慎重,一旦颁布就不能轻易变动,否则就失去了效力。令:政令。布:宣告,彰明。数易:几次更改。易,更改。二三:时二时三,比喻反复不定。玩;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