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得民的诗句(106句)

时间:2024-07-23 12:08:03

关于得民的诗句

1、【忘民不可谓仁义】语出《韩非子·难一》。忘记民众不可以说是仁义。

2、【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语出《管子·霸言》。争夺天下的,必定先争取人心。?

3、【众怒不可犯也】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谓大众的愤怒是不能触犯的。

4、【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语出《管子·治国》。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先使老百姓富裕起来。道:方法。

5、【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语出《左传·襄公十年》。众人的愤怒难以触犯,专独的欲望难以成功。犯:触犯。

6、【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荀子·议兵》。爱护百姓的,国家就会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就衰弱。

7、【维此惠君,民人所瞻】语出《诗·大雅·桑柔》。意谓只有顺合民意的君主,才被人民所仰望。惠:顺。瞻:仰望。

8、【悦众在爱施,有众在废私】语出《管子·版法》。使民众喜欢在于爱好施舍,受百姓拥护在于泯除私心。施:给予。

9、【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语出《国语·周语中》。人民可以亲近,但不可高踞于他们之上。近:亲近。上:凌驾其上,高踞其上。

关于得民的诗句(106句)

关于得民的诗句

10、【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语出《吕氏春秋·贵信》。君主一定要守信用。一贯地守信用,哪个人不亲近你呢?信:信用。

11、【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语出《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是有方法的,获得人民的拥护,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道:方法。

12、【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语出《书·皋陶谟》。使老百姓安定,就要给他们恩惠,这样,老百姓就会归顺他。惠:恩惠。黎民:百姓。怀:归向。

13、【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语出《吕氏春秋·顺民》。丧失民心而能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立功名。

14、【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语出《管子·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然首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为:治理。

15、【兽恶其网,民恶其上】语出《国语·周语中》。野兽厌恶那些捕捉它的罗网,老百姓厌恶欺压他们的那些官老爷。谓统治者应宽以待民。

16、【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语出《国语·周语上》。对待人民不亲善而要役使他们,人民一定不会愿意。说明爱民才可以用民。违:违背。

17、【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语出《管子·七法》。不能治理好他的百姓,而能使他的军队强大,这样的事情是未曾有过的。兵:指军队。

18、【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语出《书·泰誓下》。体恤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君主;残害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仇敌。抚:体恤,抚慰。后:君主。虐:侵害。仇:冤家,仇敌。

19、【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语出《吕氏春秋·爱类》。君主有能把利民作为自己事业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附他了。务:事业;工作。

2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语出《孟子·尽心下》。人民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此句表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以社稷代指国家。

21、【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语出《管子·牧民》。政令所以能够实行,在于符合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反民心。政:政令,指政策,法令。逆:违反。

22、【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语出《荀子·大略》。君子担任了官职,就能够增益主上的声誉,并减少民众的疾苦。进:指入朝做官。益:增益。损:减少。忧:疾苦。

23、【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语出《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根子埋得很深的很难拔出来,盘据很牢固的很难挪走。喻指深得民心的会长治久安。据:盘据。迁;挪走。

2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语出《书·五子之歌》。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国家就会安宁。谓君主不可使百姓怨愤。邦:诸侯封国。本:根本。固:稳固。宁:安宁。

25、【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语出《左传·哀公十六年》。凭着冒险侥幸成功的。他的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办事不公,百姓一定和他离心离德。餍(yan厌):满足。偏重:不平。

26、【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语出《淮南子·说山训》。水积蓄起来了鱼就会来相聚,树木茂密了鸟就会来群集。喻指领导者修明了德行、施行了美政,自然人民就会归附。

2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脚寒冷了,会使心受到伤害;老百姓缺衣少食,会使国家受到伤害。说明君主治国,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民富则国强。

28、【众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将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能让众人的愤怒积聚起来,积聚起来而又不能好好处理,愤怒的情绪将会越积越多。弗:不。蕰(yun运):通“蕴”,积聚。

29、【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语出《荀子·王霸》。政令已经下达,虽然看到了得失胜败,也不能不守信用而欺骗老百姓。陈:说明,宣扬,这里有颁布、下达的意思。利败:胜败。

关于得民的诗句(106句)

关于得民的诗句

3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语出《孟子·梁惠王上》。通过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定,去统一天下的,就没有人能抵挡他了。意谓成就王业,必须爱护百姓,使老百姓生活安定。保:安。

31、【渊深而鱼聚之,林茂而鸟兽归焉】语出明代张居正《寿襄王殿下序》。潭水极深,鱼虾就会纷纷集聚;树林茂密,鸟兽就会竞相归奔。喻指德政广施,人民就会归附。渊:深水潭。

32、【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语出宋代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人的生命在于元气,国家的生命在于人心。意谓赢得人心是延续国运的关键所在。元气:人的精神,精气。

33、【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对老百姓,可以使他们明白,不可以使他们愚昧;可以教导他们,不可以威慑他们。明:使明白。威:威慑,欺凌。

34、【入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语出《书·酒诰》。意谓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比喻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监:通“鉴”,借鉴之意。

35、【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语出《史记·管晏列传》。百姓需要,就尽量满足他们,百姓不喜欢的,要接着取消它。说明为政者应顺民心。俗:世俗,此指百姓。欲:想要,需要。

36、【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语出《荀子·君道》。统治国家的君主,不爱护人民,不能为人民造福,却要求人民拥戴自己,这是不可能的。社稷:指国家。

37、【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是使老百姓富裕起来。说明“富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只有老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安定、强盛。道:途径,方法。

38、【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语出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平常百姓容易侵害,神圣的天帝却难以欺蒙。意谓侵害人民没有好结果,最终要受到惩罚。下民:指老百姓。虐(nue疟):侵害。上天:上帝,天神。

39、【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语出《国语·楚语上》。人民是上天化育生成的,知道了上天,就一定能知道人民了。意谓人民是上天的产物,民心即是天意。个中包含着十分可贵的重民思想。

40、【近者说,远者来】语出《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这是孔子论政的话。意谓为政贵得民心,施惠于近处的百姓,使其喜悦,那么远处的百姓听到风声便纷纷来归附。说:通“悦”。

41、【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语出《孔子家语·贤君》。政务当中最急需要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说明当权者应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

42、【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语出《淮南子·说山训》。想引来游鱼的须先开通水道,想引来飞鸟的须先种上树木。喻指领导者要想求得人民归心,必须先完善其德行、改良其治策。

43、【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语出《淮南子·诠言训》。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使老百姓生活安定;使老百姓生活安定的根本,在于财用充足。说明发展经济是治国安民的根本。

44、【君以至美之道道民,民以至美之物养君】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 国君用最好的道理引导民众,民众就会拿出最好的物产奉养国君。意谓国君爱民则民爱国君。道民:引导民众。道,引导。

45、【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自古以来,能为民除害、得到人民亲附的,便是人民的领袖。归:系附。民主:人民的主人,人民的领袖。

46、【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语出《礼记·大学》。意谓当权者如果一味聚敛财富,民心就会离散,如果把财富分散给人民,救其饥馁,那么,人民就会同心拥护。说明施惠于民,才能得民心的为政之理。

47、【统天下者当与天下同心,治一国者当与一国推实】语出《三国志·魏志·刘馥传》注引《晋阳秋》。意谓君临天下的人一定要与全天下的人们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统:统治。推实:以诚心相对待。

48、【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语出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宁可在给予老百姓方面有所超出,也不可在向老百姓敛取方面有所超出。二句话反映了作者反对过份搜刮人民的恤民思想。予:给。

49、【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有人民存在那么国家就能存在,没有了人民那么国家就要灭亡。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支柱,说明领导者必须重视得民。社稷:代指国家。

关于得民的诗句(106句)

关于得民的诗句

50、【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语出《老子》六十六章。要想处于人民之上,就必须对他们言辞谦卑;要想处于人民之前,就必须对他们遇事推让。意谓要想得到人民的归附,必须重民爱民。

51、【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引古语)。君王,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载浮着船,也可以使船倾覆。说明统治者的统治稳定与否取决于民心向背。

5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语出《书·蔡仲之命》。意谓上天对人没有亲疏远近,只要品德高尚的就辅佐他;民心并不永远属于一个君主,只有对自己有恩惠的,才归附他。辅:辅佐。怀:归向。

53、【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语出《国语·楚语下》。劳困人民以富足自己,这样做,末日很快就会到来了。说明领导者不能靠劳困人民来中饱私囊,不能残民以逞。勤民:劳困人民。自封:自厚。指使自己富足。

54、【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语出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从古到今,与老百姓为敌的人,有早有晚,终将被老百姓战胜。说明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与人民为敌的人,必无好的结果。

5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语出《孔子家语·五仪解》。国君,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浮载船,也能够使船翻沉。比喻国君应慎重对待百姓,居安思危。庶人:老百姓。覆:翻。

56、【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语出晋代傅玄《傅子·安民》。有仁德的人当政,之所以经常为天下人亲附,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善于为天下人兴办有益的事业。归:亲附。

57、【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语出《国语·晋语八》。好人遇到灾难,不拯救不吉祥;坏人当权,不撤他的职也不吉祥。意谓必须救助善人贬抑坏人。在患:遭受灾难。弗救:不救助。在位:当权。去:去除。

58、【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语出宋代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处理政务的方法,要以顺应人民的愿望为根本,以丰厚人民的生活为根本。以安定而不扰动为根本。

59、【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语出《六韬·武韬·发启》。不向人民索取的,是能取得人民的人;不向国家索取的,是取得国家的人;不向天下索取的,是取得天下的人。

60、【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河水浑浊鱼就会张口露出水面,政令苛刻老百姓就会人心不安。说明必须施行宽惠的政策,这样才能求得人民的安居乐业。喁:鱼口露出水面。苛:苛刻。

61、【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语出《史记·管晏列传》。知道给予是为了取得,这是为政最宝贵的一点。说明治理国家,在政策方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可拘泥一端。与之为取:本《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与,给予。

62、【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语出《淮南子·泰族训》。树根扎深了树干就牢固,基础打好了城墙就坚实。喻指得到了民心,那么国家就安定无虞。上文曰:“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本:指树干。美:好。宁:安稳。

63、【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语出《慎子》佚文。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是把为自身打算的心思拿来为国家打算,把使国家富足的方法拿来使人民富足。意谓治理国家贵在富民。移:迁移,挪用。

64、【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语出宋代王安石《商鞅》诗。自古以来,役使老百姓总要说话守信用,一句话说出了口,就要看得比一百斤黄金还要贵重。意谓言出必行,才能取信于民。驱民:役使人民。信诚:严守信用。

6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出《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说明为政能施德于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北辰:指北极星。共:通“拱”,环抱。

66、【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语出《淮南子·兵略训》。众人都辅助的,即使原本很弱小也一定会强大;众人都背弃的,即使原本很强大也一定会灭亡。说明民心向背是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因素。去:离去,背弃。

6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善行罢了。意谓只有善于推行恩德,施惠于人,才能成为圣贤之人。

68、【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语出北齐刘昼《刘子·贵农》。鱼离开了水,就不能够存活;人失去双脚,就不能够步行;国家丧失了民心,就不能够安定。说明国家安定的关键,在于深得民心。治:安定。

69、【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语出唐代白居易《东坡种花》诗。要想使树木枝翠叶茂,就得先养护好树根。二句诗是以种树为例说明欲建功绩,必先养民的道理。亦可喻指做事情须从关键处着手。根株:树根。株,露在地面上的根和茎。

70、【安危之本在人情,治乱之机系事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颢语)。国家的安危取决于人心,国家的治乱关键在行事之始。说明得人心慎举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本:根源。人情:人心。机:事物的枢要,关键。

71、【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语出《六韬·武韬·发启》。造福于天下的,天下的人们就欢迎他;为害于天下的,天下的人们就拒绝他。意谓利民方可得民,害民只能失民。启:开,张开,此为欢迎之意。闭:关,关闭,此为拒绝之意。

72、【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语出《史记·鲁周公世家》。政令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和简易,让人民乐意接受,那么人民一定会归心于政府的。近:亲近。平易近民:平和简易,让人民感到亲切,乐意接受。归:归附。

73、【善化民者,以天为则;善知天者,以民为先】语出宋代王禹偁《君者以百姓为天赋》。善于教化老百姓的,以天意为法则;善于知晓天意的,以老百姓为首要。几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贵民思想。化:变化,感化。天:指天意。则:规范、规则。先:首要的事情。

74、【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语出明代谢榛《送樊侍御文叙之金陵》诗。自古以来但凡治理国家的人,哪个能不顾念下层百姓?意谓治国者必须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经国:治理国家。宁:岂。念:挂心。樵渔:泛指下层人民。樵,打柴的人。渔,捕鱼的人。

75、【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语出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国家安顺太平,来自人民富裕;国家和平清静,来自人民快乐。意谓人民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快乐,是国家安定无事的前提条件。顺治:秩序井然,安定。和静:和乐安静。

76、【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语出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六。老百姓富足了,国君就不至于独自贫困;老百姓贫困了,国君也不会独自富足。意谓“民富”是“君富”的基础,“民贫”必然导致“君贫”。这里体现了朱熹“薄取于民”的思想。君:指国君。

77、【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论菜》。老百姓不能有哪一天面带菜色,做官的不能有哪一天不知道野菜的味道。意谓领导者必须体恤人民。此色:指菜色。士大夫:指居官有职位的人。此味:指莱味。

78、【天下求治见治难,群邑得理天下安】语出清代郭嵩焘《送吴之官浙江》诗之四。要求得天下太平,这是十分艰巨的;只有各个地方都井然有序,天下才会安定。说明地方官必须敬谨用政,这是攸关天下安定的大事。治:太平,安定。群邑:各个地方。理:治理。

79、【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如果没有好的年景,怎么能有众多的老百姓?如果没有众老百姓,怎么能有一国之君?说明食为民本,民为国本,统治者只有确保生产丰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苟:如果。岁:一年的收成,年景。

关于得民的诗句(106句)

关于得民的诗句

80、【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语出《六韬·文韬·文师》。与人民共享天下的利益的,就能获得天下”自己独霸天下的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说明领导者贵在能与民同利,与民同利则得民心,从而就能长保天下。同:共享。擅:专擅,独霸。

81、【责饱者必炊饭,责暖者必缝衣,责治者必养民】语出清代唐甄《潜书·达政》。要使肚子饱就必须做饭,要使身体暖就必须做衣服。要使国家安定就必须使人民得到休养。意谓人民安乐,国家才会安定。责:要求。炊饭:烧火做饭。治:安定。养民:使人民得到休养。

82、【得人者先得之于己者也,失人者先失之于己者也】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得到人心的首先是因为具备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东西,失去人心的首先是因为失去了自己不该失去的东西。意谓人心的得失主要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素养和作为。

83、【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语出明代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在于使人民心安;使人民心安的办法,不过体察他们的疾苦罢了。意谓关心人民疾苦,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和保证。致:达到。理:治平、安定。要:关键。

84、【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语出《三略·下略》。除掉一个坏人而使上百人受益,人们就会仰慕恩泽;除掉一个坏人而使上万人受益,政治就不会发生混乱。说明治国必须果于除恶,这样才能得民心、适民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慕泽:仰慕恩泽。

85、【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语出唐代白居易《七德舞》诗。唐太宗战功告成安定天下为什么如此迅速?这是因为他能以诚待人。二句诗赞扬了唐太宗,同时说明,只有待人心诚,才能有所成就。理定:料理妥当,此指实现天下安定。推心置人腹:比喻真诚待人。

86、【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语出《国语·周语下》。人民无不爱好的,极少不能成功;人民无不厌恶的,极少不能失败。意谓民心向背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说明必须尊重民意。曹好:众所爱好。曹,群,众。鲜:极少。不济:不成功。曹恶(wu务):众所厌恶。不废:不失败。

87、【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语出《六韬·武韬·发启》。不向人民索取的。人民就倾向着他;不向国家索取的,国家就倾向着他;不向天下索取的,天下就倾向着他。意谓只有不谋取私利,残民以逞,才能得到人民的归心,才可以统治天下。

88、【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语出汉代贾谊《新书·无蓄》。在老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这种情况,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说明君主应重视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吃饱穿暖,才能达到国泰民安。足:富足。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未尝,不曾。

89、【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一。做君主的一定是主动亲近民众,民众才会趋从他;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背离了民众,民众才会背离他。说明做君主的是否赢得民心,关键在于他能否顺从民意。附:接近,归附。

90、【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语出《邓析子·无厚》。做君主的应当像冬天的阳光、夏天的树荫,果如此,众人自然都会亲附,不必待人驱使。意谓君主只有施惠于人民,人民才会真诚地服从他的领导。冬日:冬天。夏日:夏天。阴:通“荫”,树荫。万物:万民。物,人。归:亲附。

91、【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凡主申己以屈天下之忧】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圣明的帝王委屈自己以伸张天下人的快乐,平庸的君主放纵自己而迫使天下人陷于忧愁。说明圣王与凡主的区别就在于是屈己乐民还是屈民乐己。屈己:委屈自己。申:伸张。凡主:平庸的君主。

92、【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语出《后汉书·申屠刚列传》。人民所归附的,也正是上天所要帮助的,人民所背弃的,也正是上天所要舍弃的。意谓民心代表天意,民心的向背,正是天意的在否。说明得民方可得国、得天下,失民必然失国、失天下。归:归附。与:帮助。畔:通“叛”,背弃。去:舍弃。

93、【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弗爱弗利,亲子叛父】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对人既能从内心里怜爱又能从物质上给带来利益,那么天下的人们都会归附他;对人既不能怜爱又不能给带来利益,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会背叛其父亲。说明领导者必须重视爱民和利民。利;给以好处。从:附从,归附。

94、【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伸张天下人的快乐那么快乐也会去报答他,迫使天下人陷于忧愁那么忧愁也会降临到他头上。意谓领导者让人民快乐最终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让人民忧愁最终自己也会陷于忧愁。申:伸张。报:报答。屈:委屈。及:到,降临。

9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人,百姓也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人,百姓也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说明国君只有关心百姓,和百姓同乐同忧,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96、【人聚则强,人散则尪】人静则昌,人讼则荒}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三》。人民齐心协力,国家就强大,人民离心离德,国家就软弱;人民和乐安静,国家就昌盛,人民争吵不休,国家就衰亡。说明必须把人民团结起来,使之过上安宁和乐的生活,这样,国家才会繁荣富强。尪(wang汪):尪赢,瘦弱。静:安宁。昌:昌盛。讼:争吵。荒:通“亡”。

97、【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语出《管子·形势解》。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立起权威。失去人民的拥护就会丧失权威。蛟龙得水以后才有神威,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护以后才会形成权威。意谓权威是在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之后,自然形成的,失去民心,则无权威可言。

98、【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语出《韩非子·难一》。烧光树林打猎,只能一时猎得很多野兽,以后就再不会猎得野兽了;用欺诈的办法对待人民、,只能一时蒙蔽人民,以后就再也不会得逞了。说明领导者必须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得民心,用民力。田:通“畋”,打猎。偷取:暂时获取。遇:对待。复;再,又一次。

99、【视民如赤子,救祸如引手烂,是以四海欢悦,俱相得用】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救边》。看待百姓就像看待初生的婴儿,消除灾祸就像医治伸出的灼伤的手,能做到这些,天下的人就会快乐高兴,都能为国君所用了。意谓爱护百姓,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得民心,使天下的人同心同德,为国尽忠。赤子:初生的婴儿。救:治,除。烂:灼伤。

100、【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吃俸禄就行了,不要与人民争夺产业。这样,利益就可以均匀分配,而人民的生活就可以富足了。说明国家官员不要与民争利,应使百姓有从事手工劳动、经商的机会,从而使百姓得到一些小的利益,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

101、【圣王以天下为忧,天下以圣王为乐;凡主以天下为乐,天下以凡主为忧】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圣明的帝王以得到天下为忧愁,天下人因为圣明的帝王而快乐;平庸的君主以得到天下为快乐,天下人因为平庸的君主而忧愁。意谓圣君明王因为忧念人民而深得民心,平庸的君主因为贪图一己之乐而大失民意。凡主:平庸的君主。

10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语出《六韬·文韬·文师》。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全天下人的天下。意谓天下并不专归某家某姓所独有。这个提法是相当可贵的。《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晋书-段灼传》:“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天下是天下之天下。”

103、【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四。统治天下的人以人民为生存依据:人民亲附他国家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怨恨他国家就危险,背弃他国家就灭亡。意谓民心向背是国家安危兴亡之所系。《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宋代王禹偁《·君者以百姓为天赋》:“君者以百姓为天。”天:谓赖以生存者。与:亲附。非:责难;怨恨。倍:通“背”,背弃。

104、【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下面有愁苦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尽情取乐,下面有饥饿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由着性子吃喝,下面有挨冻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衣冠楚楚。意谓领导者应当注意体察民情,与人民苦乐与共。忧民:愁苦之民。尽乐:尽情取乐。备膳:指把美味搞得很齐全。备,齐备,富足。具服:指穿戴齐整。具,完备。

105、【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语出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第三》。自古以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都取决于民心,人民是背叛还是顺从的确根源于他们内心的喜怒向背。意谓民心所向是政权存在还是消亡的决定因素,而人民是喜是怒又决定着他们的政治倾向。说明必须充分估计人民的力量,做事要合乎民意、顺乎民心。离合之势:指分裂或者统一。系:联系。叛服之由:背叛或者顺从的原因。

106、【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鸇也】语出《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鸇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这是孟子论述治国道理的话。意谓百姓归附施仁政的国君,就像水往下流、野兽在旷野上奔跑一样。不施仁政,则失民心,失掉了百姓的支持,这正如替深水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一样,替商汤、周武把人民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后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替别人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爵:同“雀”。鸇(zhan沾):指鹞鹰一类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