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式随笔的写法及技巧

时间:2024-06-16 14:35:05

目标式随笔的写法及技巧

目标式随笔就是在写随笔的时候提前考虑文章潜在的读者,以及文章可能带来的效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有了这种目标意识,在写随笔的过程中,虽然还是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但在遣词造句上,在例子选择上,在叙述角度上,就会更加讲求技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可能打动别人,引起共鸣。

目标式随笔的写法及技巧

如果希望别人有共鸣,可以把原来的文字进行适当的调整,写出能打动别人的点。

例1

(原文)我们家的二宝从小就不爰吃蔬菜,我试过各种办法,包括把疏菜打成汁、捣成泥,怎样都不行。他好像有一种识别能力,只要闻到疏菜味,他就躲得远远的。医生说这种情况也不用勉强,可能长大了就好了。唉,真拿他没办法

(修改)很多父母都很头疼自己的孩子不爱吃蔬菜。我们家的二宝从小就不爰吃蔬菜,我试过各种办法,包括把蔬菜打成汁、捣成泥怎样都不行。他好像有—种识别能力,只要闻到疏菜味,他就躲得远远的。其实,这个问题倒不是大问题,医生说这种情况也不用勉强可能长大了就好了。

分析:原文是对养孩子的感慨,修改后,文章就变成了养孩子的科普知识。相比较而言,修改后的文章对读者更“有用

例2:

(原文)我最近心情很不好,莫名地烦躁。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倒也没有,生活一直很平顺。就是觉得有点儿压抑,说不上来的感觉总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让自己高兴,或者也没有什么目标值得自己付出努力去追寻

(修改)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人会很虚无,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我最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莫名地烦躁、心情压抑,总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让自己高兴,或者也没有什么目标值得自己付出努力去追寻

分析:原文是个人情绪的展示,修改后就变成了对一种普遍状态的分析。修改后的文章用了第二人称,更拉近了文章跟读者的距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简单随笔和目标式随笔最大的区别就是着眼点不同。简单随笔以自己为中心,而目标式随笔一直在想着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谋籥布局。

目标式随笔的写法及技巧

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目标式随笔的写法。这篇文章是我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随笔,当时没有借助任何推广,全网阅读达到1亿次。《读者》《青年文摘》都转载了这篇文章。我也因为这篇文章,收到上万条的读者留言,这些读者我绝大部分都不认识,只是因为这篇文章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教养就是让人舒服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分析:讲教养没有说“我认为什么是教养”,而是在开篇举了个住酒店的例子。很多人都住过酒店,但可能都没注意过离开之前收拾房间这个问题。这个例子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中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得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要把餐盘倾斜45插进垃圾桶,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分析:一般人理解教养就是有礼貌,但是这里提出了另一个思路—教养就是细节之处的好习惯,这同样给了读者一个新的角度。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反思自己在麦当劳用餐的时候,有没有主动收垃圾。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乘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后,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在丢弃它时却可以显个人教养

分析:第三个例子同样是大家平时不会注意到的。飞机餐的盘子要盖好了才能还给空乘人员,这就是教养,都是细节处的习惯。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自己跟文明的距离。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和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分析:三个例子之后,亮明主旨,教养就是细节,就是自律就是一直保持警醒和自觉。这个结论结合上面三个例子一起来看,显得很有说服力。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如果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位乘客相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有无教养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微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坚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

分析:教养不是常规理解的知书达理,而是体谅别人,让别人觉得舒服,这个立意再一次提醒读者去思考,到底自己应该如何理解教养?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分析:很多新闻中提到没有教养的行为,比如坐飞机时辱骂空乘人员或者影晌其他乘客。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的观点是“教养不是道德规范”,而是自己心中的准则。这个准则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让人舒服”。这再次强化了主题。

目标式随笔的写法及技巧

以上这篇随笔就是典型的目标式随笔。第一,它抓住了潜在读者。谁是这篇文章的潜在读者?是那些对教养这个话题有兴趣,但还没有完全想明白的人。比如很多孩子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养但又不知道除了教育孩子懂礼貌之外,还能怎么做。这篇文章告诉他们—个方法,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谅意识。第二,它的目标很明确。这篇文章中所讲的道理不是自娱自乐的,而是作者非常想向别人传递的思想。正因为想要更多人明白这个理念,作者才会用了三个例子,一层层去说明,而不是上来就给出结论。第三,它在启发而不是在教育。现在很多讲教养的文章都是用教条的方法,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这篇文章用的是启发式的方法,通过对比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我们在写目标式随笔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第一步,先想好谁会看这篇文章,是公司职员,是带孩子的妈妈,还是正在读书的学生,这个要想清楚。第二步,想好写这篇文章的目标,是为了讲个道理,还是为了展示件有趣的事,抑或为了引发别人的好奇心目标式随笔和简单随笔最大的区别就是,简单随笔是为自己,而目标式随笔时刻想着读者。第三步,想好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目的,是用说道理的方式,还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把行文方式想

有了以上这三步,结合上面这篇文章的剖析,相信写出目标式随笔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