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作描写文章会更有画面感

时间:2024-11-19 20:17:08

学会动作描写文章会更有画感

动作描写主要是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通过描写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动作,留给读者线索,方便读者对这个人物有更多的认识。

学会动作描写文章会更有画面感

下面几个例子都是动作细节的描写

例1:她冲了一杯咖啡,还特意把杯子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咖啡杯里蒸腾出热气,她开始回邮件,回复完积压了半个月的邮件,咖啡还是热的。

分析:这里头有两个细节描写:一是冲完咖啡自己还闻一闻,这说明她对生活品质有比较高的要求;二是回复完邮件,咖啡还是热的,说明她做事麻利。虽然文章中没有描述她是什么样的人,但是由这两个细节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独立又有品位的职场女性

例2:看到老总心不在焉,他也把身体往后靠,双手交叉架在椅子扶手上,他掸了掸衣角的灰,眼睛望向窗外,突然说了一句,“那张总对采购工程款的事也不知情了?

分析:“往后靠”“双手交叉”“掸了掸灰”“望向窗外”这几个动作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在想办法转变策略,而且因为胸有成竹,所以他一点儿都不着急。有了这些细节的铺垫,到最后他再说出那句话时就非常合理,很明显,他要将张总一军。

学会动作描写文章会更有画面感

动作描写可以是大的动作描写,也可以是细节的动作描写。

大的动作描写用于推动情节,而细节的动作描写一方面可以缓和叙事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也让现场的画面更加生动。比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段落,历来被认为是动作描写的典范。

那一阵风过外,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被那惊,酒都做冷汘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掀,掀将起来。武松只-躲,躲在-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丟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个土炕。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楸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掸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踹。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木厥,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武松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施耐庵《水浒传》

这段的描写惊心动魄。武松打虎,并不是把老虎抓过来打了顿,而是趁着酒劲跟老虎殊死搏斗。开始老虎“一扑″武松“闪再是棍棒打空了,武松只能徒手抓住老虎的顶花皮,打了五七十拳。这些动作非常真实,因为老虎的力气很大,一般人根本制伏不了它,即便武松这样的好汉,也是“尽平生之力。

在大的动作描写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个小的细节动作描写,武松从血泊里提起老虎,发现根本提不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这一句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打虎耗尽了全身力气,当时还没有察觉,等放松下来才发现。这也说明当时是全力投入,一点不敢马虎,而且真的是殊死搏斗。

学会动作描写文章会更有画面感

如何写好动作细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留心观察。

比如说一个人生气摔东西,如果只是普通的动作描写,那就是把东西投掷在地上。但是仔细观察,是自暴自弃地摔还是愤怒地摔?是发泄不满还是希望鱼死网破?摔之前的动作,摔时的表情,摔完之后的状态,这些都可以作为细节描写出现在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