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辨析方法是比较鉴别分析其利弊
辨析。辨,就是辨别、辨明。针对即将展开的论题,当前可能存在种种理解迷雾和认识误区,只有破除这些迷雾和误区,公文施予对象的认识才能高度统一,才能促进问题解决和工作推进。因此,有些公文在开展论述时,往往先树靶子,通过一一进行比较鉴别分析其利弊,批驳其不足,借助否定错误的,让读(听)者有所取舍,做出正确选择。
【例】
有些同志始终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有可能会使自身的生产要素流失,从而荒了自己的“贵任园种了别人的“自留地”。20世纪90年代初,上述观念在浙江很有市场。浙江之所以会先修杭雨高速公路而后修沪杭高速公路,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现在浙江又面临着到底是先修沪杭高速铁路,还是先修杭雨高速铁路的问题。我认为,一定要先修沪杭高速铁路而后修杭雨高遠铁路。要学习江苏,当初江苏就是先修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高速公路。
这几年苏州、无锡、镇江、常州等城市之所以发展很快,就是得益于沪宁商遮公路。现在江苏又在建沪宁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对自身的成功经验作过个比喻:上海是大树,苏州是“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杭州应转变恩路,学习苏州,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角,进而买现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目标,真正做到“大树底下种好龙井茶”。
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强调,我们必须把杭州的定位置于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把杭州的发展放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框架中去谋划,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宽广的胸襟、更明晰的恩路、更恢宏的手笔、更务实的举指,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就表达了这样的决心和信心
上文案例是一篇讲话稿的节选。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就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这二十个字,通过前文的具体论证,在文末被“析”出,是一番不厌其详“辨”明后的“析”出。
文章是如何帮听众“辨”析的呢?
首先,作者先树靶子,提出本地一种有代表性的错误观念,并举例说明这种分歧意见的长期存在;在树立这样一个“子”后,作者紧接着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我认为,一定要先修沪杭高速铁路而后修杭甬高速。
再接下来,通过分析邻近省份江苏有关城市在此问题上的经验做法,直观地说明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决策的科学性和理想效果,实际上也是通过比较从侧面为本市提供了借鉴;由此及彼,度人及己,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市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就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最后,文章笔锋一转,在立意上更进一步,通过引述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的有关论述,既从全会决策部署的高度加强了前文已经明确的观点,同时也是对全会做出相关决策缘由的补叙,由于有了前文直观的比较论证,篇末“卒章显志”也就无缝对接,自然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