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

时间:2024-11-18 17:26:08

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

把握特点研究“事”。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任何文章写作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公文写作所面对的生活,就是我们日常工作所从事的各种公务事件。“事”,作为公文的具体内容,正如我们缝制衣服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什么料子都合身、称心,料子的质地、色彩、搭配、剪裁、取舍等,都要精心选取和设计。我们如何在公文写作中对所从事的“事”做出艺术化的处理呢?

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

除了要了解面上的总体情况外,还要抓住以下八个关键:

一是背景资料。包括事情的要素、缘由、历程、影响因素、相关方面的关注和评价等。

二是重要细节。比如,要反映背街小巷改造的成果,既要关注整体面貌的变化,也要搜集老旧街巷的今昔变迁、历史文脉的保护以及便民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的资料,甚至某些住户的赞誉都要有所了解。掌握这些细节,有助于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三是存在问题。问题是办事的起点。要树立问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比如,从内容来看,有体制上的、机制上的、保障上的等从方式上看,有技术的、管理的、物质的等;从类别看,有党建的、业务的、行政的等。

四是特色亮点。要紧扣“新、独、优”,寻找工作的特色亮点。“新”,就是最新推出的举措或产生的效果等;“独”,就是“我有人无”的内容;“优”,就是平中见奇,高出一般。

五是工作重点。包括领导关注的、社会聚焦的、影响深远的、投入巨大的、精心打造的、牵动全局的等等。对工作重点的目标、举措、进展等,都要有及时、全面的把握。

六是意义影响。包括直接的效果、间接的评价、物质层面的价值、精神层面的意义、近期的效果、局部的改进、全局的推动、长远的影响,等等。

七是创新发展。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等,都应成为我们对“事”研究的重点,要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比较研究。

八是深层思想。有些初学者对“事”的研究过于浮在表面,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比如,要写某系统为创建文明城市放弃节假日忘我工作的情况,有些写作者只是写到人熬夜工作的细节和特写镜头,那么,他们是凭着什么在无私奉献呢?如果挖一挖背后的精神因素,或者再与上级推进的作风建设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就会见到与众不同的思想清泉,可惜的是,不少初学者往往缺少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挖掘的意识。“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差“最后一步到罗马”,他们的写作,也就很难反映出“事”的本质来

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

对“事”的研究要重点把握八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做?就是要把事情的性质意义研究透。原因有:或是事情有价值,值得做;或是贯彻上级要求,规定做;或是自身存在问题,必须做;或是社会诉求,要我做;或是发展的需要,促进做,等等。

二是做什么?包括事情的构成、内容以及哪些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等。如就队伍的作风建设这件事来说,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

三是谁在做?也就是做事的主体、涉及哪些单位和群体等。

四是为(对)谁做?就是做事所服务或针对的对象,由此就可以突出做事的宗旨、目的、特点等。这里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城市”,还可以是“设施”。例如,“服务下乡”的对象就是市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象就是“城市”,当然最终是为了“人”。

五是靠什么做?也就是做事的物质保障,包括组织、物资、制度、宣传等。

六是围绕什么做?包括做事的理念,宗旨、原则、目的,目标等。

七是怎么做?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做事的方式、途径和机制,包括设计、准备、确责、协作、创新、科技、力量等。

八是做的结果如何?即直接的和间接的、当前的和长远的、本身的和综合的成效等。

总而言之,我们一般是按“围绕什么,开展什么,实现什么”这三部曲来“理”事的。在对“做”进行描摹”的时候,也基本可以按照三部曲的思路来写作。在表达“做”的具体举措时,如果要把“做”的层次梳理得再细一些,我们可以按照“应该做成怎样”(包括宗旨、目标、预期的效果等)和“具体如何做”(包括职责分工、内容细节以及工作的过程、机制、载体、重点、方法、举措、部署等)以及“做成什么”“影响如何”等方面来写,一般按照由虚到实、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次序写。

写作中,还可以对“事”分类处理,比如,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类别、来向、性质、程度、构成过程、特点、对象等来写,如此更能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感。  

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