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是公文写作的灵山秀水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气韵是公文写作的灵山秀水。我国古代艺术非常注重其中“气”的生成、导引和运化,其他社会生产实践领域如气功、围棋、中医等也都讲究“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魏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以说,“养气说”贯穿了古代中国的文艺创作史。
那么,“气是什么?
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意志禀赋人通过长期坚持养成的“气”,体现在文章写作中就必然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在韵致,亦可谓之“风格”,如王维的清新空灵、李白的汪洋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易质朴、李贺的诡异迷幻等。
写作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写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和心路历程等因素,写作者内在的气质能外化为文章的气韵,使写出的文章被涂染上明显的个性色彩。就公文写作来说,写作者思想丰富、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外而为公文,就能形成一种见解精辟、内容丰富、文势畅达的气韵。一篇文笔生涩、思想肤浅的公文,只能归因于写作者“养气”不足和才思欠缺。
例如,同是代写某领导在全市河道整治建设项目启动会上的讲话,甲由于知之甚少,只能就事写事,写作的思路跳不开市内河道建设这篇“小文章”;而乙却能“跳出河道看河道”,从该市“历史上的水”“现在的水”“将来的水”以及江河、湖、海、溪等“全城的水”等多个维度来讲河道整治建设工作,融进水”中流淌的历史文化因素、全市经济发展因素、宜居惠民因素和城市规划发展因素来写,并引述不同层面领导的指示要求,从而“收古今于画卷,纳中外于笔端”,把讲话稿写得汪洋恣肆、开合自如,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