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材料中的数字其实是数据
我们说的数字,准确来讲应该是数据。数字就是简单的_个数字,但是数据是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或计算得出的结果,是有思想性的数字,可以成为我们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我们写材料时选用数据,要经过番思考和处理,选择对我们更有利的数据或者数据的表达方式,让数据为我所用。
我们使用数据,一是为了让表述更准确。数据的精确性可以弥补文字的模糊性,适当用数据说话,可让概念更清晰、逻辑更严密、表述更精当。二是为了让行文更简洁。数据有高度概括能力,一个关键数据有时可抵千言万语,能起到“四两拔千斤”之效。三是为了让文稿更务实。数字与文字是两种符号系统,二者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在讲道理、谈体会时适当穿插数据,可让道理更明晰、措施更具体、目标更明确。
写材料时用好数据,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写的东西太虚,加上一个数据,马上显得实在了很多,效果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时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建设到底取得了多大成就?几个数据下子就交代清楚了。
比如,要总结廉政建设工作,如果光写建立了制度、开办道德讲堂、开展廉政教育、查出违规违纪,就会没有内容。要写出建立了多少套制度,开办了多少期道德讲堂,开展了多少人次的廉政教育,查出违规违纪案例多少件,才显得实在。
比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步伐加快。投资800亿元的“机器人合′、150亿元的创新智慧城等项目签约,投资118亿元的新能源汽车、90亿元的中药总部、60亿元的智能科技园、20亿元的创新科技等项目开工。”只说有什么项目开工,没有震撼力,在项目前面加上上亿元的金额,就有了震撼力。
比如,我们讲成本降低了,就要讲成本从多少万元降到了多少万元,总共节省了多少钱。
比如,我们讲“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作风改善了很多,就要讲文件少印发了多少份,会议少召开了多少次,“三公”经费少花了多。
比如,我们讲应对台风来袭做了很多工作,就要讲出动了多少人次,化解了多少次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