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语言风格的整体把握
公文材料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基本标准就是准确、简洁、生动。
(一)准确
一是不能出错,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有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简称不规范、数字错误等。
二是对问题的描述要精准。比如,工作报告中除了谈到成绩之外,往往也要谈到问题,对问题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语言是否准确无歧义,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三是公文材料的语言绝不是清一色的“打官腔”。要根据用途对象和要求的不同灵活掌握。该严肃的严肃,该活泼的活泼,该委婉的委婉,该激昂的激昂,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互动交流。不是说通篇辞藻华丽、渲染烘托就是好文章,那样只是华而不实。一篇没有语言风格的文章,就像—个人说话没有升降调,是很难吸引人的。
(二)简洁
一是要凝练一些,尽量使用短句。少说“正确的废话、没用的空话、好听的套话”。以前是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现在应该是“长话短说,无话不说
二是公文材料应尽可能地使用书面语言。书面语区别于口语,比口语更加精确、更加严密,更有利于清晰明确地向受众传递准确信息。即使是在使用口语较多的领导讲话稿中,主体部分仍然还是书面语。大体上分为三类:条例、规定、意见类的公文需要的是严谨的书面用语;报告、总结、函件类公文需要的是规范的书面用语,要求能够准确表达,不产生歧义;领导讲话则要求相对口语化,句子不能太长,还要根据领导的个人风格,恰到好处地修辞,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生动
就是要接地气。公文材料语言在找准风格基调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语言美,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把事理说得明白准确,而且让人读起来有兴致。当然,公文写作中所讲的形象,固然不能与文学写作中的形象化相提并论,但在不失庄重的条件下,也很注重形象化,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公文往往是死板的代名词,这是以前很多八股文给我们带来的刻板印象。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大家可以看看总书记这几年的讲话,较之以前的领导人,风格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更加朴实、更加鲜活,也更加接地气。《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这里都写了,习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有三个特点,一是特别善用形象比喻,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二是特别善用俗文俚语,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是特别善用诗文古语,比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我们在把握公文语言风格上,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那套陈词滥调中。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从外界(医学、科技及日常生活用语等)引进不少术语,通过借代、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还要注意使用一些成语、歇后语、典故以及些富有哲理的趣昧性语言,以增强公文用语的生动性。这里的语言运用就体现了既严肃又活泼的特点,把明确的要求融入通俗易懂的语言当中,比干巴巴地提要求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不是表面上用一些俏皮话或者流行语,而是一定要契合要表达的内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