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在填充材料和事例的步骤
填“肚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蕙发,所谓“填肚子",就是按照写作提纲,一段一段地往里填充有关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和事例,这个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定要按照提纲来写,所有的事例和材料都要立足能表达主题;只有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和事例,才能更好地体现主旨,这就需要一个慢慢锻炼的过程。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在《与张嘉父七首》之七中,苏轼也有类似表述:“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认为积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
具体而言,在填充材料和事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博于选材。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通俗地说,“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掌握信息、立足现实。公文写作常被比喻为“来料加工”,这个来料就是日常积累的资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写作公文之前,要努力让自己公文素材的“粮仓”丰盈,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材料,经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将相关材料转化为公文的内容。
第二,登高望远。
人们常讲,登高才能望远。我国历来有登高的传统,古人“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诗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川风物,更为重要的是深入思考即抒发自己的情怀。撰写公文也应做到登高望远。换言之,就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突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给人以启示和共鸣。写材料首先要注意提炼“思想",着眼全局看局部不就事论事,把具体的东西理论化。
在实践中,则应注意把握好几点。
一是体现针对性。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文字材料影晌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以此确立材料的主题思想。
二是提升概括性。公文写作要善于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面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是强化深刻性。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分析冋题要有深度,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唯其如此,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能深刻,才能令人回味。
四是具备说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透彻地讲清道理,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领,善于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量体裁衣。
胡乔木同志曾告诫机关的同志:“写文章用材料是为了说明观点,文章写出来叫人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和观点没有联系好,每个观点应该接着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就不要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所有文体都面临的一对关系。处理得好,会发生“化学反应”,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处理不好,观点材料不合甚至互斥,则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人不明就里。因此,起草公文一定要学会“量体裁衣”,也就是要切实处理好表达观点与选用材料的关系。
关于公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有人曾总结为“金字塔”结构,就是一级标颕支撑大标题,二级标题支撑一级标题,素材支撑毎个小标题…-以此类推,从而形成各类素材支撑观点的格局。关于如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有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起草公文特别是工作汇报、经验材料等,通常都要经历“构思观点一收集素材一梳理观点一补充素材一提炼观点”等反复循环的过程,而且有些观点往往是在收集整理素材中突发灵感形成的。因此,可以先根据领导要求或上级部署,确定大的方向和主干框架,然后按图索骥,据此寻找相关素材。
整理素材过程中不要简单地只做复制粘贴,而是要在浏览消化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整理,发现好的观点要及时充实完善,必要时可以对框架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对于出思想出经验的系统性文字材料,需要认真地钻硏,努力做到鲜明清楚、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