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转化书面语言的五个渠道
衡量个人的文字水平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转化的水平和能力。什么叫转化?就是将搜集获取的素材,学习掌握的知识,各种思想智慧与火花等,经过自我的消化吸收,经由类似“发酵”的化学反应”,变成可在具体的公文语境下使用的内容这一过程。可见转化是种复杂的创造性智慧劳动,通过转化,将零散的变成系统的将无序的变成有机组合的,将浅层次的变成有深度的,甚至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某种程度上说,转化,是公文写作中的“默会知识”,是公文写作过程中的“黑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一部分。
转化,基础在转,关键在化。也就是说,我们所讲的转化,一定有消化加工和重新改造的成分在其中,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原样照搬。具体来说,要善于转化上级的要求,不能“原封不动”,善于转化外地的经验,不能“照搬照套”,善于转化书面的语言,不能成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书本知识的转化。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公文离不开平时的沉淀和积累,而读书是积累知识、提升智慧的源头活水。知识的积累包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对于公文写作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要善于思考,在思考当中沉渃深化,实现思想认识的质的飞跃。要把握重点,着重围绕如何更有得、更有用、更有效展开。要联系实际,真正把书读进去,化为自己的知识,尤其把有见地、有意义的东西用到工作中,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例如,对于公文写作者来说,哲学是需要牢牢掌握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思想力的根本。公文起草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要分析些现象时,要善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运用矛盾分析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以及使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当要阐述和界定一些新概念时,可以运用哲学思维,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述,如用本体论阐述其基本内涵,用现象学描述主要特征,用目标论指引发展目标。当要指出一些工作中的问题时,可以从正面立论,然后从反面指出问题,再描述整体情况,这其实就是运用哲芓的正反合”理论,形成正反对比,拓展认识深度,比起直愣愣地指出问题效果更好。
二是上级精神的转化。
常言道,“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碰,才有写头。”公文写作一般都离不开对上级精神的传达落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时,要保持和上级精神相致,观点创新也要在充分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公文写作首先要悟懂上级精神,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做到引用政策原汁原味,落实政策不折不扣,还要尽可能从上级精神中领悟出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出上级精神的引领和启发作用,不能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齐”,放之四海而皆准。
学习上级文件和指示精神,主要是找方向、找依据。它需要站在领导的高度和指导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般要注意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主要精神是什么?提出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有哪些?在指导工作中应注意和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把主要精神和思想原则贯穿到领导公文中去?上级指示精神关系到公文的站位问题和高度问题,有的公文起点和站位不高,思想层次上不去,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上级指示精神不够。
在具体落实某一项精神或政策要求时,要注重对上级的方针政策进行反复的前后对比,特别是对于表述有变化、提法有创新的地方要给予重点关注,查阅资料,反复思考,从而对上级精神有更加深入的领悟,从而提高公文的理论和思维层次。
三是领导意图的转化。
我们说,公文是领导机关、领导同志意图的体现,那么它应该尽量反映出领导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公文之前,摸漬、摸准领导的意图。要把领导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零散认识集中起来思考。领导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比较成熟,形成了基本的思想,有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所以要注意学习,认真领会。有时领导对一些问题的思索并不是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的,而是在某个场合、某次讲话或交谈中冒出一些火花,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个例子。在工作中要做有心人、细心人,平时跟领导一起下基层、交谈工作时要注意用心记录,并连续起来思考,深入集中分析,努力把握领导讲话的脉络,总结梳理出共性的、规律性的基本思想,用以指导公文的写作,这对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非常有益。
但是,领会意图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于依赖领导,要在捕捉领导思想的最新闪光点的基础上,努力深化发展下去,这才是转化的关键和真谛。无论哪级领导,对新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观察,对工作的创新和突破,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有一个“实践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有时领导谈的几句话或某个问题,有可能就是他们关注的方向,有些思想只是“火花一闪”,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思考,沿着领导的思路深入研究,做好充实、深化、创新的工作。所以,写出好的公文不但要有敏锐的思想触角,更要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感知力。
在具体方法上,要善于“投石问路”和“抛砖引玉”。领导布置任务时一般都会说明意图,起草者要认真领会其主旨。可以先列出简单的提纲,送交领导审阅,以进一步探明意图,确定大框架。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确定要写某个公文了,但领导还没有很好地考虑过,不能立即给予具体指示,即使给了某些指示,但似乎考虑得不够成熱。这时,起草者最好先列出细一些的提纲,领导边看边思考能修改的随即修改,需要另立思想观点的地方交给起草者重新硏究。这种“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办法,往往更能体现和把握领导意图。
四是他人智慧的转化。
公文起草往往是一个集体性的劳动,从讨论到起草,从修改到把关,从审核到签发,要经过很多人的关口,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起草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吸收他人观点,择其善者而用之,这样有助于借助“外脑,提高公文的质量。
公文写作中,要善于“借力”,主要是指争取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如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如多请领导改稿子或同事提意见,多改才能出精品,多听取意见才能提高,讨论与修改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公文来说,文字只是基础,思想才是腾飞的羽翼。思想从何而来?思想从不同观念的砥砺中来,从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来。"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广泛了解他人的思想成果,努力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从而很快提升到个新的高度。
五是实践感悟的转化。
写作能力的提高,光靠写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一定要紧密结合实践进行思考。因为公文与具体工作紧密相连,如果公文是“花”,工作实践就是“木”,花离开木,自然难以生存。如果不关注现实问题,不与实践相结合,文笔再好,理论水平再高,也没法把公文写好。所以一些工作能力强,平时善于研究问题的“笔杆子”,一开始不会写,但很快就能深谙其道,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能把公文写好,写出水平,也往往具备很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因为写作公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模拟决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组织的过程,决策就需要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做出思路、做出部署,是一个深入系统的思维过程。经过无数次的演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增强对实践工作的领悟力,就是在遇到问题后,多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剖,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什么?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正是公文离不开的“三部曲”。所以我们要在干中思,在思中写,在写中学,逐步学会在实践中把握大局、理清思路,在实践中“解剖麻雀”、提高认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将工作实践成果转化为文字内容,把工作与文章融而为一,实现工作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