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维可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时间:2024-06-15 07:17:01

美学思维可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美学是哲学的个分支,主要是对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加以研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它更多地运用于文艺创作和评论当中,但在公文中,也可以运用美学思维来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美学思维可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具体来说,公文的美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内容上,有思想美是站位要“高”,紧紧围绕公文的主题,从历史的、辩证的、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理论要“深”,紧紧结合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具有深刻内涵、独到见解的论述;三是语言要新”,多讲自己思考后得出的新话,多讲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少讲他人讲过的老话,少讲假大空的话。

其次是写法上,有表意美。一是比喻要“切”,用恰当的比喻增强具体性、生动性、鲜明性,更好表达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例如“像保护眼睛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样对待生态环境",比喻生动形象、非常贴切,引人深思、使人警醒;二是排比要“强用结构整齐、节奏鲜明的排比,形成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抒情强烈表意酣畅的效果,从而吸引人、说服人、感染人,例如,《反对党八股》中写:“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用排比把问题说得非常透彻。三是引用要“好",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典故等作为论据,能更好地表明观点,增强说服力、感召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引用了不少典故,包括“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等等,既言简意赅、寓理深刻,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美学思维可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再次,在形式上,有整饬均衡之美。一是标题要“活”,做到准确、鲜明、简洁。概括主题“活",例如,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标题是《组织起来》,概括了讲话的主题思想和基本观点。表达观点“活”,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的讲话标题是《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直接、干脆、晌亮地表明了整个讲话的核心观点,一语中的。二是结构要“匀”,做到均衡、匀称,各级标题在确保能引领、概括所属内容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句式、层级大致相近,使语言整饬,相互映衬,呈现出形式美和表现力。三是字数要“近”,每个部分、每个层次之间,尽量做到字数大体相近,不能做到,也不宜相差太多,避免失衡。当然,要坚持的个原则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任何时候,都要以内容为根本。追求形式美,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多学科思维也是公文写作中需要掌握的重要思维方式。公文写作本身就是多领域的知识汇集,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积累,而多学科思维不仅仅在于使用几种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公文的写作,更在于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观点来分析问题,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则素材,如果用单一学科的视角来看,只能得出一个维度、一个面向的结论,而当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时,就能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更大程度地挖掘其价值。

美学思维可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具体来说,公文写作除了通常可能会运用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文学等学科知识外,还常常会用到传播学思维,因为公文的发布和流转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从传播内容、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多个角度加以审视;还会用到信息化思维,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公文,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互动在公文中也有明显体现;也会用到哲学思维,来增加思维的深度,拓展哲学视野;以及使用历史思维增加现实与历史的对照与反思,增强历史纵深与厚重感,达到以史为作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公文与修辞学思维也密不可分。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合适的修辞,如排比、层递、对偶、回环、反复、反问、设问、象征、明喻、暗喻、比拟、拟人等,能使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魅力,这是包括公文在内的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如反语、夸张、双关、婉曲、衬托、顶真、拈连、仿词等,公文则般不采用或极少采用。总的来说,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而且要掌握好分寸,用得轻重得当,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