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起伏营造文章的节奏感
文章推进的快慢、内容的详略还是表层的,真正的文章节奏是通过内容的起伏来实现的。
描写的起伏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层层递进、突然爆发、欲扬先抑等,这些都能营造特别的节奏感,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贫穷的夫妇都想给对方送礼物,但实在拿不出钱,女主人只好把头发卖了换成给丈夫的表链,而丈夫悄悄地把金表卖了换成漂亮的梳子。最后交换礼物时两人才发现,对方已经根本用不上了。
整篇文章设计得很巧妙,最开始因为没有钱而焦虑,后来因为想到办法而高兴,成功买到礼物的激动,交换礼物时的紧张,发现没有用而感到失望,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最好的礼物就是一颗处处为对方考虑的真心,情绪又得到升华。短短的篇文章,内容起伏了很多次,读者的情绪也会随着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而起起伏伏在写作中,有时候会刻意制造起伏的感觉,通过叙述的起伏,引导读者的情绪也跟着变化。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在经历了长达—年的亏损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商业模式,那就是在推销的时候,顺带卖一些装饰干花。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不值提,但是半年盘点的时候,大家发现单单这一块的收入就超过了去年公司的总体销售额。正当大家开始因为这点曙光感到兴奋的时候老板做了一个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决定—干掉装饰干花的业务。
上面这段文字先说了亏损的背景,然后峰回路转,因为卖装饰干花,公司有了不错的收入,大家也看到了曙光。正当大家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老板决定放弃这个业务。文章写到这里,所有的人一定特别想知道为什么放弃,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很容易就会成为读者的关注点。这种写法,就是刻意制造起伏的方法。
当然,文章的起伏并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各种文体都可以用到这种起伏的方法。比如王周生的文章《这不是一颗流星》就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文章开头是有趣的马戏表演,但是小孩却说希望熊死掉。大家都回头看这个孩子这带来了“紧张的情绪”。但随即小孩解释说,因为熊死了,就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这一番对话带来了“感动的情绪”。然后作者回忆起小孩跟阿婆在一起的时光,生出无限的感慨—这带动了“升华的情绪”。短短一篇文章,通过三种情绪的贯穿,让大家理解“孩子天真淳朴的念头不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以上就是营造文章节奏感的方法。如果把文章比喻成棵大树阅读是文章的“根”,叙事能力是文章的“树干”,那么节奏感就是文章的“树枝”,它决定了文章的“长势快慢、详略和起伏是节奏感的三要素,学会处理这三要素,你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节奏,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