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详略取决于文章整体的需要
但内容绝不仅仅只有快慢一个维度,好的内容还要有延展性。什么叫延展性呢?就是在一个内容上到底要停留多长时间。通俗来讲,就是这个内容要详细写还是简略写。
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背影》写到父亲去买橘子,这个小小的动作,作者写了146个字,节奏非常慢。但也因为这种类似于“慢镜头的节奏,文章还原了当时的细节,内容得以延展。这段文字的张力非常强,直指人心,很多人因此而感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背影》
内容的详略取决于文章整体的需要。有的时候,看起来“啰唆的文字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作者故意用这种“啰唆”营造特定的文章节奏。
比如诗人祝枝山曾写过一首诗叫《柳堤送别》。“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北边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干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东西南北都有柳树,那不就是一圈柳树吗,为什么要这么啰唆,每个方向都写一句呢?通读全诗,我们知道,其实作者是想营造种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留下来的情境。这样“啰唆”的写法,把主人公依依不舍、欲语还休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有时候详细的描写是作者刻意埋下的伏笔。作者会用特别奇怪”的节奏唤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发现细微的线索。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上了车,他找了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坐了下来。他特意用手按了按自己的小布包,这里面是他全部的家当,一共4张10块的,1张5块的,3张1块的,还有6个1角的硬币。
一共48元6角,为什么作者不说总共有多少钱,要说多少张10块的、多少张5块的、多少张1块的、多少张1角的呢?主人公为什么要把钱数得那么清楚?因为这样写可以凸显这个人的贫穷,他仅有的一点点钱,他反复数了很多遍,记得很清楚。这段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窘迫
有详细的叙述,一定也有简略的。什么详细什么简略完全取决于作者认定的需要。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中间说到“母亲”的去世笔就带过了。用这种方法,作者希望说明的是他把与母亲的感情看得很轻很淡。在这里,简略的文字也显示出漫不经心
他家的狗最近走失了,他简直像疯了一样,先是满大街贴寻狗启事,再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要“重金寻狗”。这样折腾了半个月中间他接到一个电话,说母亲去世了,他当时根本没太往心里去,继续因为自己走失的狗而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