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筋肉阶段-了解思考逻辑
表达方式的差别,并不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这只是表层的相似。要做到神似,就要了解每种表达背后的思考逻辑。思考逻辑就像一栋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只有搭建好了框架,这栋建筑物才能稳固。
举例来说,反思历史的文章,一般都带有某种“上帝视角”,因为很多事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也是这一年,和张朝阳同岁的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后创办了淘宝网,全面进军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就像你没法把林志颖和郭德纲想象成同龄人一样,如果你相信尼葛洛庞帝的预测,就会觉得比起张朝阳,马云并无一点点硅谷风格和互联网气质。不过这种落差和反衬注定会成为后人书写互联网历史时最精彩的开场铺垫—那个身材矮小,只是地方师范学校毕业的英语系学生怀揣着梦想,就要与MT高才生赛跑了
这种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这其中有一个思考逻辑,那就是以时间为轴线,把当时完全不相关的几个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定是残酷的,因为可能同时起步的人,最后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看历史的好处,它让人有一种更宏观的视野。
思考的逻辑有很多种,反思是一种,发散也是种,比如下面这篇文章,看似是写娱乐八卦,其实其中有着强烈的逻辑推理,通过深入剖析“老”“穷”“曲折”的真正含义,最终得出结论:这些都值得经历
看过了世态炎凉,经历了人生的不容易,了解了人性的黑暗面46岁的他正是这一辈子中最好的年纪。他老吗?比起年轻时的青涩,前几年的无奈,现在的他“萌萌哒″。他富吗?可能10.8亿元的确是一大笔钱,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把挣钱、还债当数字的人来说,钱,得知我幸,失之我命。他曲折吗?当然,欠债、离婚、情路坎坷,每项拿出来说都能被口水淹死,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他怎么会有现在这样的魅力呢
有思考逻辑的文章更能体现写作者的风格。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逻辑,是推理、发散、总结、演绎还是归纳,找准逻辑主线,层层推进就可以写出来,而且想写成什么样就能写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