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写作选题底层逻辑

时间:2024-06-15 01:44:02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写作选题底层逻辑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回答过,答案基本都是“信息多”“更方便”“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等,我认为都不对,以上都是新媒体的优势,但不是最大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社交属性。

在新媒体时代,人成了内容最大的分发渠道,因为所有内容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来传播的,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小的媒体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在那几百人、几千人中,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这就是基于社交关系链的爆炸式传播。正因如此,一个小号的一篇文童在一天之内被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看到才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新媒体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等其他优势。

这个时代,无社交,不媒体。没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在传播时将寸步难行。一篇文章,如果用户看了不愿意主动传播,它当然没有机会成为爆款文章

因此,优质选题的第三大底层逻辑是:话题本身要有极强的社交原动力。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写作选题底层逻辑

什么叫社交原动力?

就是这个话题本身蕴藏着天然的分享欲望。

你平时写完文章,有时候会发到微信群里,然后发一个红包,让大家领红包后帮你转发。以后不要做这种无效劳动了,没有用的。你的文章本身激发不了读者的分享欲,你再苦口婆心地让大家分享,大家也不息意分享:你的文章本身充满了分享欲,即使不发红包,大家也会争相转发

比如你无意中发现公司的两个同事在约会,这时候有人突然出现说:放过他们吧,不要告诉别人,我可以给你100元钱。

我想,你内心是拒绝的,你怎么会为了100元钱,把这么有分享欲的八卦埋在心底呢?你一定会忍不住马上分享给死党同事。

内容的社交原动力是指,你的内容可以充当社交的辅助工具。

分享文章到朋友罔,大家点赞、评论、转发文章给微信好友以及跟朋友吃饭聊天时讨论某篇文章的故事或观点,等等,本质上都是把内容当成了社交辅助工具。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写作选题底层逻辑

我举几个例子

《成都人有什么好得意的》

《东北人也太有趣了吧》

《广东人真是太太太太太好玩了》

《上海人也太太太太太喜欢搓麻将了吧》

《山东人为什么爱用倒装句?没有吧我觉得》

这类文章能在朋友刷屏一点都不意外。每个地方的人都愿意分这样的文童,有趣,有话题,有归属感 。

《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鯉》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神奇经历会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分享,再加上锦鯉本身就是一个流行的社交话题,这篇文章会火是偶然中的必然。

《啊啊啊啊啊做运营的也太惨了吧》,这样的文章会成为从业者群体在朋友自嘲、吐槽的社交工具。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写作选题底层逻辑

关于如何利用社交原动力做传播,我总结出用户转发分享一篇文章的5个动机

(1)表达观点,比如《所有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要流氓》

(2)利他心理,比如《不想得空调病,就一定要做好这5件

(3)站队心理,比如《买800万学区房是庸俗,带小孩环游世界就不庸俗了》

(4)寻找谈资,比如《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5)塑造形象,比如《原创已死》。

一个选题只要能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一个动机,就有成为爆款的潜质;如果能同时满足几个动机,就是一个社交原动力极强的选题。如果你在这个选题的内容方面做得好一点,它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就极大。

写作也讲究先胜而后求战,我们要先找一个读者可能感兴超的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如何判断一个选题是否受欢迎?你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多少人会阅读?阅读时有多大共鸣?多少人会主动传播?也就是一个话题的覆盖人群、痛点程度、社交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