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

时间:2024-11-18 04:53:08

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

旧时八殷文有严格规定,文章中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代圣贤立言”,不但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观点,而且行文还要“入口气”,即模仿古代圣贤的口吻。但是,圣贤之言毕竟有限,到了后期的八股文,由于八股文题大都作尽,圣贤之言也都嚼烂,士子只有剽窃陈言,雷同肤廓″,结果通篇腐词滥调,空洞无物,变得毫无用处。八股文之所以灭亡,就因为它毫无用处了。

今天,那种老生常谈、言之无物,发了、报了不管用的公文仍我行我素”。

笔者在某市委办公厅工作时,从1985年起处理过八年各单位报送的工作报告,大概总有五六千份吧,相当—部分报告都是官样文章,内容一般化、大路货,对领导机关具有参考价值的不足一半,特别是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有价值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些报告能送主要领导同志阅批的就更少了,被领导批示的简直如凤毛麟角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一段时间,办公厅每年发文通报各单位报送公文存在的问题,然而情况未有明显好转。这种不良文风恐怕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阶段的问题

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

造成公文的空洞无物,源头自是在八股,然而也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造成的。

如,这些年形成一种工作惯例,上级发一个文件,下级必须在数日内发个同样文件,才算是“认真贯彻”了;上级部署项工作,下级必须在一两天内报告贯彻情况,才算是“坚决执行”了如,中央发了《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后,没几日,不少省、市、地、县也都下发了同样的文件,连标题都一字不差。这样造成为赶形势追浪潮而发文,有些领导为了不落在其他单位后面,争分夺秒抢发文件,甚至上级的文件还没有发下来,电台刚刚广播过,就让秘书们准备写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

这样,秘书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只靠着一份上级红头文件和领导几句指示,硬着头皮去写报告、发通知,于是只好照着上级文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甚至改头换面,整段抄录,使得文件里尽是大道理、空口号、原则要求。我听内蒙古自治区的朋友告诉我,中央一有重要精神,他们领导就要求务必当天上报学习体会和基层的反应,不能隔夜。

遇到中央重要精神在晚间新闻联搔搔出时,逼得他们只好自己编学习体会,写到基层的反应时,也是胡编人名,什么“草原牧民巴特尔高兴地说草原上没有门牌号码,“巴特尔“又是个大姓,谁去核对呀。试想,这样的公文报上去怎能有参考价值,发下去怎能管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作为上级机关,不能要求上下文件“对囗”,也不能以下级发没发文、报告没报告作为贯彻没贯彻的标准;下级机关贯彻上级指示,是否要以发文的形式来贯彻,何时报告贯彻执行情况,都须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切不可为向上级表功而作虚功。

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

又如,制发公文存在贪大求全,好搞“纲领性文件”的问题。

有的人写公文,总爱写得非常全面,哪一方面、哪一点没有说到就不放心,生怕别人有意见,结果有用没用的都写上,令公文臃肿不堪,实在要不得。公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无论是部署工作还是发布政令都应着眼于当前的事情,否则最好不采用公文的形式。同时,开展工作总有个轻重缓急,一件工作总有个阶段性,不可能各阶段同时推开所以公文内容必须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貪大求全,把什么都说到了。天下的事情是说不全的,自古以来“文不求全”,区区一份公文为何非要写得全而又全呢?其实,有些洋洋万言、“全面论述”“高度概括”的红头文件,倒是效率最差、最不管用的公文

造成公文贪大求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领导不恰当地追求所谓“人过留言”,不顾实际需要,一上任就要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树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观点。这样造成“纲领性文件”满天飞,上面一个大纲领,下面一个小纲领。可是,纲领性文件发了有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那些一事一文内容具体明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于执行又易于检查的文件,其效用倒是很强,确能解决问题。当然,指导全局的纲领性文件也很需要,但不宜层层都搞

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